‌·

奇巧的月饼花模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17日        版次:A04    作者:

  ■刘琪瑞

  “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情……”每每哼唱这首饱含深情的儿歌,我就会想起儿时家乡父老乡亲打月饼的情景。过去,那一枚枚圆亮亮、油酥酥、香甜甜的月饼,多是由村里的老手艺人制作,称作“打月饼”。

  打月饼程序繁多而复杂,需要和面、醒面、起酥、制料、包馅、定型、烘烤等环节。制作月饼离不开定型的器物,最初做月饼以手为模,后来演化到以木造模。这种模子俗称“饼模”“饼印”,亦称“花模”,古而有之。

  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其《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可见,当时心灵手巧的制饼艺人翻新出奇,已使用月饼花模做出各种花样的月饼。到了清代,饼模的造型艺术更加生动,取材更为广泛,营造的形象愈加栩栩如生。清代彭蕴章的《幽州土风吟》中,以诗描述道:“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明清时期的饼模内容与题材多选取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金蟾献瑞,还雕刻如鱼跃龙门、平安如意、福禄寿禧等祈福祈愿纹饰。明代有一件大型月饼模具“麒麟送子”,为楠木材质,长56厘米,宽49厘米,模具正中刻有带有典型明末清初风格的“麒麟送子图”,四周还刻有4个活灵活现的孩童形象,分持鲜花,寓意“锦上添花”,饼边还刻有一圈不断纹,非常精致。有的艺人还于侧边标示模具制作时间、制作者等信息,体现了对这项技艺的尊崇和珍惜。

  民国期间的饼模也极具当时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情趣。如有象棋文字“将”“象”“兵”“卒”的雕刻印模,有将古诗句和古训、警语雕刻入模,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寓教于“食”,妙趣横生,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月饼花模上常见“人民公社好”“丰收”“团圆”“增产节约”等字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烙下了时代记忆。

  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打月饼、手工制作月饼花模这种技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佳期屈指到秋中,月饼团圆百印红”“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或许我们只能在古诗中,寻觅月饼花模技艺里的那份记忆,那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