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安村一角。
梨安村,位于息烽县的南面,也是通往贵阳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无数的来来往往。
梨安村的历史,可以回溯至明朝天启元年。当时,水西兵叛乱,朝廷在下阳朗筑起坚固的城池,又在黎安设屯兵。崇祯皇帝御笔朱批,赋予这片屯兵之地一个新的名字——“黎援哨”,寓意着黎明的到来,战火的平息。后来,“黎”字悄然变为“梨”字。于是,“梨安”这个名字便成为了这片土地永恒的印记。
近年来,梨安村焕发了新的生机,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第三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森林村寨、贵州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景观优美森林村寨……每一个称号,都是对梨安村蜕变的肯定。
梨安村下辖8个村民组、1731人,耕地面积1824亩,林地4800余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7.65%。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梨安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梨安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村“两委”立足村庄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各项工作。
通过党建引领,村里相继建起文化室、图书室,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永靖镇党委和梨安村“两委”的共同谋划下,梨安村决定走一条属于本村的发展之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经济果林、水产养殖等产业。种植脆红李300余亩、菊花200余亩、葡萄100余亩、猕猴桃200余亩……一系列产业发展计划相继实施。同时,梨安村还尝试荷塘养鱼、稻田养鱼、林下养鸡等多元化的养殖模式。
党的二十大以来,梨安村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他们采取“村党组织+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内外联动”发展村集体经济。
村里坚持以传统农业夯基、特色农业出新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蔬菜、经济果林等产业。同时,以打造柿子、菊花种植示范基地为抓手,推行“镇平台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柿子、菊花产业。
这一系列举措,让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就业等形式实现了增收。
如今,梨安村已将柿子产业打造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村里不断优化柿子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柿饼加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发了柿饼、柿子醋、柿子饮料等产品,形成了产、供、销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为了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菊花产品附加值,村里还争取资金支持,建成了清洗、分拣、烘干一体化的菊花加工生产线。
2024年,梨安村再次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以兴办村集体经济实体为突破口,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创新经营机制,探索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这条新路子,便是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息烽泉韵炊烟餐饮公司”,合作经营“黎安·人民食堂”。这一食堂的经营范围为餐饮服务及农产品销售,其盈利分红由村集体和入股村民共享。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带动6名村民务工,根据目前的效益来看,有望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自从贵阳贵安开展农村“五治”工作以来,梨安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立面整治、宜居农房改造、生活垃圾亭建设……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村民的心血和汗水。更令村民骄傲的是,梨安村已经成为息烽县第一个5G村、千兆村、光纤入户村。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加速推进,让这个小村庄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如今,走进梨安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和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和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的景象让人倍感温馨。村民们的笑脸,更是生机勃勃、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中最亮眼的风景。
从“日子过得紧巴巴”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梨安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
未来,梨安村将继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其中,将努力开发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以三产带二产,以三产促一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 文/图
(《息烽县梨安村:一路探索 一路蝶变》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