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人大代表何丽娟(左)接受采访。

扫码看视频
今年8月,贵阳市人大代表何丽娟和记者来到乌当区同创林下生态养殖基地,实地了解林下经济发展状况。“我向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的建议,就是围绕支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助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看着眼前数千只走地鸡,何丽娟表示,这景象就是“林下掘金”的具象化。
生态效益是“法宝”
秋日的清晨,声声鸡鸣开启了乌当区同创林下生态养殖基地热闹的一天。养鸡大户张荣伦走进林中的“野地食堂”,为活蹦乱跳的肉鸡添食加水。“林下自然放养的走地鸡状态好、肉质嫩,每斤价格15元,比普通肉鸡售价高出两元到三元。”张荣伦笑着说。
位于贵安新区湖潮乡的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同样“靠林吃林”。茂密的松林下,穿着“白纱裙”的竹荪长势喜人,多名农户背着筐、提着篮,细心采收竹荪。
“仅3号区域这一片就能种13087棒竹荪。”红托竹荪基地负责人伍洁介绍,红托竹荪偏好阴凉环境、对光照需求较低,松林为竹荪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自然脱落的松针覆盖林下土壤,不仅节省了搭建棚架和购买松针的成本,还让林下种植的竹荪口味更加鲜美。”伍洁说。
何丽娟表示:“近年来,林下种养殖业得到贵阳贵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如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如何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认真思考、踏实谋划。”
听完代表建议,贵阳市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安均说:“在资金方面,今年已申请到中央科技推广项目、省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上级补助资金共1500万元用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各基地培育集‘精、特、优、土’于一体的生态品牌。”
一群林下鸡、一朵白竹荪能形成多大的产业?生态资源产业化图景是最好的回答。
“得益于政策支持、资金到位,我们的竹荪基地已经起步。眼下,基地自种竹荪150亩、22.5万棒,在6至8个月的生产周期内,预计投入成本180万元,可实现产量5.6万斤、产值210万元。竹荪在基地集中分拣、包装、冷藏、外运,销往全国各地。”伍洁说。
张荣伦也算了一笔账:“我们的林下走地鸡出栏量已达每年3万只,就拿今年8月来说,我们买进脱温鸡苗3000羽,销售走地鸡2000羽,收入16万元。此外,每月鸡蛋产量3万多个,单价1.5元,基本每天都能卖光。”
林下经济“钱景”好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价值优势?市林业局已有答案。
“我局积极探索将林下种植纳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体系,预算专项资金确保红托竹荪保险的市级配套部分得到妥善解决,保险机构也创新推出了针对林下红托竹荪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陈安均说。
市林业局充分用好贵阳市政策性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平台,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贷款贴息,不断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合作,加大贷款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力度,激励企业通过“裕农快贷”“贵林贷”等绿色金融贷款产品扩大产业规模。目前,贵州富黔硒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林下经济实体已成功申请“贵林贷”,贷款金额累计达8673万元。
眼下,乌当同创林下生态养殖基地项目已陆续带动周边200余户、300余人就业,让大家的荷包鼓了起来;贵安新区林下红托竹荪项目也已带动周边34户、55人就业,人均增收5600元。
随着更多林下种养殖基地的不断成长,丰富的生态资源不断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转换为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资本。
记者从贵阳市林业局了解到,今年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155.87万亩,带动约1.93万名林农增收。其中,发展林下种植10.96万亩,包括羊肚菌、赤松茸、红托竹荪等林下食用菌种植项目,黄柏、黄精、天麻、黄连等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魔芋、辣椒、土豆等林农复合经营种植项目;打造示范基地20个;建设省级“定制药园”两个。
“唱响‘林中戏’,打响‘生态牌’,林下经济‘钱’景大好。”走访调研结束时,何丽娟连连感叹,一群群体态矫健的走地鸡,一朵朵身姿袅袅的白竹荪,一张张幸福满溢的笑脸,让贵阳贵安的青山绿水活力更显。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晨畅
(《唱响“林中戏” 打好“生态牌”》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