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委员滕晓君(右)接受采访。

扫码看视频
“今年以来,我进农贸市场的频率高了许多,一是采买必需品,二是观察‘生鲜灯’整治情况。”贵阳市政协委员滕晓君说。
在走访调查中,滕晓君发现,此前,经营户给生鲜农产品提色增亮的“生鲜灯”不见了,均换成白色节能灯。在她看来,还食用农产品“本色”,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是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坚守。
群众呼吁禁用“生鲜灯”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卖家秀’——菜场里看到的肉类果蔬十分新鲜,买回家后却发现它们仿佛‘卸了妆’,肉类黯淡无光、果蔬干瘪发皱,这是因为商家使用了‘生鲜灯’……”在《让生鲜回归“素颜” 共同维护食品安全》提案中,滕晓君这样描述。
她表示,之所以关注“生鲜灯”,是因为民革贵阳市委员会今年第一季度的政党协商课题关系到贵阳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事宜。在三个月的调研中,“生鲜灯”影响消费者判断一事被频频提及。“在参与融媒问政的过程中,我发现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也收到了群众关于农贸市场违规使用‘生鲜灯’的投诉线索。”滕晓君说,禁用“生鲜灯”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
“查灯”列入企业日管控清单
如何关掉生鲜的美颜,让“菜篮子”拎得更放心?这份提案像一道考题,摆在贵阳市市场监管局面前。
“收到提案后,我们及时与滕晓君委员取得联系,就提案内容进行沟通,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提案落地。”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处副处长杨春富说。
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部署,对全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开展多轮走访调研,并强化宣传引导,对10个区(市、县)开展“四不两直”检查,保障“生鲜灯”整治监管工作持续推进、取得实效。“目前,全市张贴禁用‘生鲜灯’告诫书1160余份,发放宣传资料5300余份;5家批发市场、70家农贸市场按照相关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总监或食品安全管理员。”杨春富说,值得一提的是,为杜绝“生鲜灯”的“障眼法”误导消费者,我市的市场开办方已将检查生鲜照明设施列入企业“日管控”清单,要求每日必查。
“禁灯”需长期抓、抓长期
白云区沙文共享农创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未见“生鲜灯”;观山湖区贵州骁博农贸市场未见“生鲜灯”;观山湖区永辉超市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店未见“生鲜灯”;云岩区民生路农贸市场未见“生鲜灯”……日前,滕晓君和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记者一同走访贵阳城区多个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均未发现“生鲜灯”的身影。
“现在,摊位照明设施都很规范,大家不再用有色光源,也不再用有色灯罩。”骁博农贸市场内的猪肉商户主王明说。
家住世纪金源购物中心附近的吴德喜说:“卸下美颜滤镜后,我们终于看清了肉菜瓜果的本色。最近这半年多来,我在菜场和超市买肉、买水果时放心不少。”
“生鲜灯”整治已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生鲜经营主体6100余家次,责令限期整改219家,对140家作出了警告的行政处罚。“对于警告后仍不整改的8家经营户,我们对其处以罚款。此外,还先后发布4期典型案例,曝光违法事实,发挥震慑作用。”杨春富介绍,接下来,该局将在宣传、检查、惩戒等环节持续发力,提升监管能力,强化监管实效。
“提案主办单位所做工作值得肯定。禁用‘生鲜灯’需长期抓、抓长期,维护食品安全也需长期保、保长期。希望职能部门、市民群众能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安心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滕晓君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晨畅
(《治理“生鲜灯” 还食品“本色”》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