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个数字里的河西走廊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0月10日        版次:A07    作者:

  《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9月下,半月刊

  河西走廊,这片镶嵌在广袤西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是黄河外的绿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通衢,是边塞豪情与诗歌的沃土,是民族熔炉与艺术宝库,是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和建设。河西走廊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文化、经济、民族交流融合的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汉唐风韵与西域风情交织,佛教东传与道教西渐并存,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辉煌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新一期《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文明”专刊,讲述河西走廊的辉煌历史。

  从地理上看,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各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杂志别出心裁地通过9个数字,读懂河西走廊的历史:“1”群石窟。在传入中原之前,佛教已经在河西走廊扎根。经过岁月的风霜,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等佛教石窟,河西走廊也因此被称为“石窟走廊”;“2”道汉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河西走廊,有两座诗歌中“出镜率”极高的关隘——玉门关、阳关。尽管历朝历代的关隘锁钥不胜枚举,但位置偏僻的玉门关和阳关,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代表边疆的典型意象;“3”个要塞。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在中原王朝眼中,河西走廊是“张国臂掖”的战略要地;在游牧民族眼中,河西走廊是控扼乃至进军中原的前哨阵地。在河西走廊设置要塞屯兵防御,成为诸多政权控制河西走廊的不二选择;“4”郡山河。当“4”与河西相遇而成的“河西四郡”,是苍山如铁、残阳如血的悲壮。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地名能像“河西四郡”一样,与边关、家国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河西四郡”是汉武帝在招降匈奴浑邪王之后在河西走廊地区相继设置的四个边郡,分别为酒泉、武威、敦煌、张掖;“5”座名山。河西走廊由三个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分别是南部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断块、中部是河西走廊拗陷、北部是北山断带。大小山脉连缀其间,构成了河西走廊的地形骨架;“6”大工程。河西走廊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矿产品达66种,各类矿床330多处,潜在经济价值约3128亿元。加之身居内陆、远离边境,这里是多项重大国家工程的发源地或者经过地;“7”位名人。一条河西走廊,半部华夏历史。这条千年长廊上,镌刻下了张骞、霍去病、解忧公主等不辱使命、忠于理想、忠于事业的“孤勇者”,以及他们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英雄事迹;“8”朝经营。河西走廊东接黄土高原,西连新疆,北抵内蒙,南邻青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域的沟通要道。自西汉始,为了解除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中原王朝始终重视对河西走廊的经营;“9”姓粟特。古丝绸之路上少不了“胡商”的身影。这些西域商人,绝大多数是粟特人。由于他们的姓氏集中于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这九种,中原人士也称他们为“昭武九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