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城》2024年9月号,月刊
提及王国维先生,读者最为熟悉的是他的《人间词话》和“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自问世以来,新的版本以及学者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且至今仍是年轻人美学的入门书。可见该书的经典地位。为什么《人间词话》会经久不衰呢?最新一期《书城》杂志刊发复旦大学陈建华教授的文章作答。
我们知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主要探讨宋词,并从《诗经》、楚辞延伸到元曲。这本书虽然篇幅仅有五六千字,却被视为经典之作,是宋词研究的学术基石。作者认为,该书是一部如何欣赏宋词、树立美学标准的指南;“三种境界”表达了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从登高望远、艰苦探索,最后蓦然回首,真理就在眼前。其中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而过往学界普遍认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但陈建华教授始终存在疑问,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人间词话》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显然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相悖。
“事实上,王国维对于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有涉猎,一些学者早已指出,王国维受到了康德的影响。然而,这种观点在《人间词话》的研究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论证。”陈建华教授对王国维与康德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他指出,早在1904年,也就是创作《人间词话》的四年前,在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中,王国维已经对叔本华的哲学产生了疑问,认为“叔本华的观点更多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而非客观的知识论。因此,他转向了康德”。作者认为,《人间词话》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境界”“隔与不隔”以及“以物观物”都与康德有着内在关联。作者认为,“在这部《人间词话》中,康德对王国维的影响正是一条隐藏着的主线。”
接下来,作者剖析了《人间词话》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人间词话》里的“自然”是从康德那里引入的,在康德的认识论里,所谓“自然”,即“自在之物”,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王国维十分看重“气象”这一概念就与康德崇高美学有关,表达了他关于中国文学应朝向崇高的方向发展的看法;“境界”包含多个层面的含义,从中就有王国维受康德影响而来的科学主义倾向。
(《康德是《人间词话》里隐藏的主线》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