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贵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核心区,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解决生态文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篇章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生态文明基础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统筹总体、详细和专项“三类规划”,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在一张图的基础上,通过全市范围“多规合一”推动“多审合一”,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完善责任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压紧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用最严格、最严密的责任体系守护绿水青山。完善法治保障机制。与时俱进加强对《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释”,对政府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和发展进行强制性规范,进一步推动贵阳贵安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完善生态考核机制。聚焦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气候资源等保护利用,重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优化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等统计监测核算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及结果应用,提高生态考核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聚焦生态治理。深入推进“一城一战一整改”,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实现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聚焦生态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筑牢生态屏障,持续巩固山头治理、石漠化治理成效,坚决守好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阿哈湖湿地鸟类重要栖息保护。聚焦生态价值。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发林业碳汇产品,逐步扩大交易品种,实现将碎片化、闲置的生态资源收储整合、生态改造、增量升级,形成优质高效的生态资产,努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健全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和绿色金融制度,开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生态旅游等制度创新试验,以制度改革助力贵阳贵安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释放更多生态红利。聚焦生态补偿。全面落实乌江、珠江干流及支流等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为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绿色生产。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磷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等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实施低碳生活行动计划,弘扬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推动“衣食住、行用游”全过程绿色升级。大力推广和建设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促进绿色消费。加大绿色商圈、商场、商店和绿色农贸市场建设,增加森林康养、绿色旅游等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实现绿色文明。加强绿色价值观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创建,形成绿色文明新风尚。
围绕弘扬生态文化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文化品牌。持续深入挖掘贵州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中的生态元素,以及江河沿岸的生态故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发展繁荣生态文化的深厚基础。打造生态文化平台。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深入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贵州实践、贵阳实践,充分展现贵阳贵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利用世界环境日、贵州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视频宣传、对话访谈、文艺展演等,积极引导全民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大力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生态环境科普阵地,组织文明实践科普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办公室工作人员 张超)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