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新论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0月31日        版次:A07    作者:

  《博览群书》2024年10月号,月刊

  “庙堂看孔子,民间看关公。”在我国传统的文学母题中,“情义”无疑是占比极重的一个。这一母题有两个衍生的文学主题:一是“多情女子薄情郞”,而薄情郎也多是读书人;二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故而这两大主题之间虽有不同,但是对读书人负情负义的关注与鞭挞却是共通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为何读书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却不佳呢?最新一期《博览群书》杂志刊发文章进行了解析。

  文章从《红楼梦》里贾雨村和刘姥姥说起,认为两人是“负心人”和“仗义者”的典型。从身份上看,一个是读书人,是朝廷命官;一个大字不识,是最普通的村妇。他们之间的连接点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贾雨村从一个被贬逐而浪荡江湖的塾师,到再次被起用成为一名高官,可以说贾家于他有再造之恩;刘姥姥是最底层的农家妇女,正因为有了贾家的接济,她和女儿女婿一家从温饱迈向了小康。可以说,贾雨村和刘姥姥都是贾家的受恩者。不同的是,他们对落难的贾家态度迥异:贾雨村是落井下石,表现出一个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嘴脸,刘姥姥则时时想着知恩图报;读书人贾雨村是负义者的典型,村妇刘姥姥是仗义者的典型。

  事实上,类似贾雨村和刘姥姥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被反复展现:“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中了状元当了驸马后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可以说,明清小说中的这一类人物比比皆是。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文学母题的内容与主题,是对生活的精准提炼与概括吗?是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吗?

  作者认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很多读书人,为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甚至为爱情以身相殉。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知识分子讲道义、重感情。鲁迅先生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批民族的脊梁中,很多是读书人。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屠狗辈并不仗义,比如《水浒传》里面的镇关西,就是一个屠狗辈,但他欺男霸女,最终被鲁提辖三拳打死,这是屠狗辈中的一个恶人。作者的结论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伪命题为何能广泛传播?文章给出了解答:一是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二十四史之中,作为重点书写对象的读书人,确实有一批文人失了气节,失了国家大义、民族大义和为人情义,他们一旦失德,很容易被看到;二是读书人的社会身份变化多、跨度大,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期间经历的诱惑很多,在诱惑面前,有的会忘记大义;三是在读书人的文化中,也有一些容易引人进入歧途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观。正是出于对读书人道义缺失与流失的拯救,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所谓“礼失求之于野”的补救之法,那么这种野,就是在乡野之间,在普通的老百姓之间。这种向民间、向普通人求解药的形式,也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内容,表现在文学主体中,即“仗义每从屠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