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突破、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形态演进的重大战略使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城市数字化部副主任刘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动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战略部署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的综合工程。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思考往什么方向走。刘晓林介绍,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业务转型、能力转型、环境转型三个层面。
业务层面的转型要聚焦“全领域”,即围绕政府运行、企业发展、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有现实业务需要的,就要谋划释放数字化转型的潜能作用,业务转型“需求是起点,没有必选项”。
能力层面的转型要聚焦“全方位”,即围绕业务转型所需的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资源等,加强一盘棋整体规划、一体化设计部署,实现业务转型需要什么支持,基础能力就有什么储备。
环境层面的转型要聚焦“全过程”,就是要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规划、设计、实施、运维、运营各个环节,滚动推进既有管理制度的动态改革调优,实现“堵点在哪里,改革到哪里”。
历经十余年发展,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各项业务从线下到线上、从单点到贯通的历史跨越,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缺乏持续性的统筹设计指导,在各领域、各层级分散推进的建设模式主导下,城市数字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散漫杂乱”现象,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较为普遍,“打不通、缺共享、难协同”等问题矛盾依然突出,数字资源共享不足,平台使用率不高。新时期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认识到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既是技术工程、也是改革工程、更是发展工程的核心本质,找到关键突破口系统组织实施。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围绕城市运行发展的实际业务领域、业务场景、业务活动、业务环节等,推动数字化转型场景应用谋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确保数字化建设紧紧契合业务发展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能用、够用、好用、爱用”。具体来说,从工作流程上大体可分为五步:一是梳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化问题,如交通停车一位难求、路面损毁响应滞后、异地就医报销繁琐等;二是详细梳理场景问题背后的行政管理流程;三是优化设计相应的业务指标,如“码上自助找车位、上报半小时响应、异地报销一次办结”等,结合业务指标优化精简既有业务流程;四是基于现有业务支撑系统运行情况,集成整合开发部署场景式综合应用;五是建立基于综合应用的多部门协同响应处置工作机制。
结合各地实践来看,先发地区纷纷掀起以场景开放推动市场开放的建设热潮,目标是将应用场景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的转化器,加速新科技成果孵化、开展高水平项目招商、激发城市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培育新经济主体。归纳总结各地实践,有三种主要模式可借鉴参考。
一是“城市机会清单”模式,该模式核心举措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汇聚各主体数字化建设需求与企业的数字技术能力,通过清单化、模块化、平台化的形式展示城市数字技术应用机会和市场能力,降低供需双方对接成本。如成都采用集中发布和专题发布相结合、线上政府网站和线下发布会相结合的方式,2022年通过城市机会清单集中发布供需信息381条,释放总投资机遇超270亿元。
二是“场景创新大赛”模式,该模式核心举措是城市发起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类大赛,吸引创新人才针对特定城市场景需求,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进一步通过资金、政策、产业平台等政策支持,促成项目落地和产业转化。如黄山市连续多年举办“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市产业基金、风投基金全程跟进赛事项目,联动区县、园区推动参赛项目在黄山落地转化,首届赛事评选的91个项目成果均实现签约落地或洽谈。
三是“场景揭榜挂帅”模式,该模式核心举措是借鉴我国重大科研攻关揭榜挂帅方式,确定需要突破的场景需求,通过张榜、揭榜、评榜等流程来征集遴选最优研发团队和最佳解决方案,促进场景创新资源合作,解决关键技术产业化共性问题,提升技术创新到落地应用的转化效率。如上海市组织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鼓励国内外多主体联合揭榜;武汉市组织开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行动,采取“专家评审+市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揭榜单位遴选,立足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不设论文、专利等考核验收指标,鼓励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延展推广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协同转型。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涛
(《以城市数字化转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