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减法”重新审视与物品的关系,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的核心观念。其实,“断舍离”不只“减法”,还有“加法”和“乘法”。具体而言,在《断舍离》之后,作者还出版了《俯瞰力》《自在力》二书,分别对“加法”“乘法”的生活心态予以阐述。
怎么理解“断舍离”背后的“减法”与“加法”“乘法”之间的关系呢?这需从山下英子对人的分类说起:世界上有三种人,在地上的人、在树上的人和在飞机上的人。在地上的人,无法下定决心舍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事、人。在树上的人,虽然经过选择和决断的训练,但意志不坚定,可能还会回到地上。在飞机上的人,可以从天空俯瞰各种风景,也能随意回到树上或地上,做事果断坚决。因为他们能够审视自我,并拥有随时舍弃“现在不需要的东西”的果断与坚决,因此能活在当下。在作者看来,如果说搭飞机是“自在力”的展现,那么“断舍离”便是飞机票。我们先通过“断舍离”,学会用“减法”来面对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再透过“俯瞰力”,学会用“加法”来认识更深层的自我;最后,“自在力”将带领我们用“乘法”迈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换言之,自在力是一种借助断舍离,通过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做选择和决断,逐渐确立自我轴,从而获得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是一种能让人在必要的时候,邂逅必要的物、事、人的力量。
很多人初识断舍离,会将断舍离与扔东西画等号,实际上扔东西只是断舍离的其中一个入口而已。对人类来说,从周围获取物品和舍弃物品都是维持生命体不可获取的步骤,类似新陈代谢,一味舍难以维持,一味取难以掌控。好的状态是取舍自如,既不被过去羁绊,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也不被未来或者未知困扰。所以,从扔东西的减法,到掌控全局的加法,再延伸到各领域进退自如的乘法,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的人生工具。
在《自在力》一书中,山下英子老师以断舍离的理念为核心,阐述了一种通过精简物品,理清自己思维和情感来提升人生段位的方法。书中提到,通过断舍离,人们可以摆脱依存心理、依赖心理等,转而获得自我信赖、自我肯定,以及理解与包容他人的能力。这种力量不仅适用于物品,也同样适用于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组织的关系。
如何获得“自在力”?作者也有详细的进阶步骤:首先,通过不断询问自己“现在想使用它吗”,让“当下”这一时间轴得到强化。进而会明白,断舍离不仅会改变看待物品的视角,看待日常习惯、人际关系等视角都会发生变化。面对这些事物时,自在力会被激发出来,新的思维习惯会帮你积极应对变化,改变心态,迎接挑战;其次,借助自问和实践不断审视“关系”的过程,就是对“当下的自我”认知逐渐清晰的过程,直至达到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才能拥有真诚自然地度过人生的力量——自在力。
对包含“减法”“加法”“乘法”三大原则的断舍离,我们可以用演奏乐器来比喻:刚刚接触断舍离,开始舍弃物品时,就好比刚买了把吉他,虽然还很生涩,却仍旧努力地练习指法;等逐渐掌握弹奏方法后,就能按照乐谱演奏了,慢慢地还能加入自己的改编;等能够即兴演奏了,便获得了自在的更高境界。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断舍离不只是做“减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