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慧彬
阅读《圆梦贵阳》的体验是愉悦的,既轻松又感动,余味悠长。这是一本由贵阳市文联组织编撰、采写的记述“新贵阳人”故事的口述史,也是有关新时代贵阳的城市史书写。全书内容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既新鲜又亲切。我被其中许多温暖的生活细节所感动,被其中记录的贵阳城市二十余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迁所震撼,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新气象与生机活力。
《圆梦贵阳》里有一些我很熟悉的人物,这种熟悉,是因为我是他们的观众和粉丝。比如说我常去看贵州京剧院的折子戏,对著名琴师张明玮的演奏、青年演员李晨阳扮演的白娘子印象都非常深刻;我也去贵阳交响乐团听过演出;出演贵阳方言情景剧《六点开心帮》的李钟璐,更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没想到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后来留在贵阳创业、生活。
但这种熟悉是要打引号的,对他们,我只是作为一个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实际上并不了解他们的经历和个人生活,以及事业发展的状况。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仿佛他们变成我身边熟悉的朋友,我能够更充分、细致深入地去了解他们。同时,这本书又给我介绍了很多新的朋友。这些朋友来自五湖四海甚至国外,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贵阳定居下来,把贵阳当成了家与归宿,从异乡人变成了新贵阳人。他们用自身的才华、经验和能力拼搏奋斗,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番天地,也带来新的思路与理念,不断为新时代贵阳的发展做出贡献。
《圆梦贵阳》以口述的方式,向读者生动展示了这些“新贵阳人”的个人生活经历,与贵阳的缘分、在贵阳创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历程。也从他们个人的视角,见证了贵阳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余年间的巨大变迁。贵阳如何从一个人才的流出地,变成了一个高层次人才的净流入地呢?《圆梦贵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生动鲜活又实实在在的答案。
除此以外,我更关注的是《圆梦贵阳》这本书的城市史书写方式。这本书以受访者口述为主,经过作家整理为文字,同时以附文的方式展现作家对受访者的观察印象。
《圆梦贵阳》展现了丰富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是口述人自己提供的,又是作者观察、捕捉到的。这一系列细节,让我们更直接地感知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与事业经历、他们与贵阳城融合共生的经验。这些时光细节,让读者更容易被带入书中。
来自白俄罗斯的大提琴演奏家赫尔曼专注于做出一道地道的麻婆豆腐。从小在贵州大学校园长大的英国小伙大卫,在游历了世界各地之后,仍然选择定居贵阳,从事用视频作品推荐贵州人文山水等工作。在深圳快节奏打拼过的王晓敏,因为在贵阳能坐下来慢慢吃一份早餐而决定留下来,后来成为著名的网络小说作家,圆了“文学梦”。书中有一部分“新贵阳人”,是因为公司业务在贵州而来到贵阳。另一些人是因看到贵阳的剧团、乐团、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对人才求贤若渴,并提供优厚待遇而选择留在贵阳。也有许多人留在贵阳,是因为爱情,成了贵阳的媳妇或女婿。
实际上,每个人留在贵阳更重要的契机,仍与个人的发展定位有关。他们在贵阳看到了事业发展的机遇、市场可拓展的空间,以及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与较高的平台。这些新贵阳人,用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在贵阳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也收获了个人的幸福生活。与此同时,这些定居下来的新贵阳人渐渐也变成了“老贵阳”,变成贵阳通、贵州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贵州和贵阳的“文化大使”,起到了传播贵州文化的桥梁作用,反向把贵阳的风物、文化,乃至产业推介到了全国、全世界。书中也有他们生活的困惑与烦恼,比如来自贵州金沙的“讨书的哥”余太湖的口述,就很客观地呈现了跑出租及从事公益事业时,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在这些细碎的时光细节中,他们慢慢将身心融入了贵阳的山水、人文、气候、美食、市井生活中,慢慢地获得了一种“我是贵阳人”的身份认同。这就是我说的时光细节,情归筑城。
口述史的记述方式,不仅仅是受访者的叙述,《圆梦贵阳》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个负责采访、整理的作家的观察视角。它既是一种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与受访者沟通和交流的视角,形成一种彼此生命体验的交流。全书多角度、立体化呈现这群“新贵阳人”的故事及贵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实际上是编著者、受访者(口述者)、整理者(作家)三方视角,都在审视“人与城”的关系。
在《圆梦贵阳》中我们看到,“城与人”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
(《时光细节,情归筑城》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