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远古先民刚开始拿起画笔,便在洞穴的岩壁上留下了包括鸟儿在内的各种精美动物图案。《画笔下的鸟类学》一书,讲述了从古至今鸟类绘画的发展史。
正如书中所说,史前文明的鸟类绘画形象往往具有精神意义和原始宗教层面的意义。
在中世纪欧洲的艺术作品中,鸟类的表现手法也大都是象征性的,而且大都与宗教紧密相关。从7世纪到15世纪的宗教手稿中都装饰着漂亮的插图,它们以手工精心描绘上色,使用金箔的频率与使用墨水和颜料的频率相当。在书页边缘,鸟类出现在程式化的植物叶片里,又或是以独立的图案出现。但随着文明的发展进程,人们画笔下的鸟类朝着“艺术审美”和“科学博物”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纵观东、西方绘画艺术史,鸟类都是画家观照的对象。早在唐朝(618年—906年)初年,中国艺术家就极为擅长让鸟类跃然纸上,在这一点上,他们领先西方艺术家数世纪之遥。通过长久耐心地观察作画对象,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画面,这就是中国绘画里的“花鸟画”门类,鸟类和花朵往往被搭配在一起,创造出优美的情境。
与中国的花鸟画家一定是画活的鸟类不同,西方艺术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对着死去的标本画画。这既与中国的花鸟画重神韵、西方艺术家重写实有关,更与西方的“科学博物”传统相关。书中写道,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明确描述了140种鸟类;大航海时代,西方许多探险家、博物学家,足迹所至也带回海量的鸟类标本,以供研究。
换言之,西方绘画中的鸟类形象,最初是鸟类的工笔画或解剖图。从16世纪早期始,西方古典艺术家静物写生的对象就包括鸟类。因其受欢迎以及被需要的程度,静物画往往是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开端。到了17世纪中期,鸟类静物画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派。而随着拥有插图的鸟类学书籍越来越多,以鸟类为主要绘画对象的美术图画也欣欣向荣起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讲述鸟类绘画发展史》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