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壮”字看杜甫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1月28日        版次:A07    作者:

  《文史知识》2024年11月号,月刊

  作为盛唐星空最亮眼的“双子星”之一,诗圣杜甫的研究性文章早已不可胜数。最新一期《文史知识》杂志刊发文章,从杜甫的名篇《壮游》出发,以篇名中的“壮”字为切口,来窥见杜甫的与众不同之处。

  “壮”有二义,一指身体或精神的“强壮”,二指年龄的“少壮”。这两层含义,在杜甫的《壮游》一诗中兼而有之。

  首先是明代“游圣”徐霞客意义上的“壮游”。洋洋洒洒数百字的《壮游》一诗,是杜甫卧病在夔州时所作,当时杜甫已经54岁,迈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大半生的回忆,从7岁“开口咏凤凰”说起,讲述了年轻时漫游吴越齐赵的经历,年长后仕途的沉浮与失意,以及经安史之乱而滞留巴蜀的生活。诗中有近一半内容写的是遭遇安史之乱后的经历,且着重写到了客居巴蜀的日子。我们知道,杜甫在巴蜀的日子是和草堂紧密相连的,广为流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我们塑造了客居四川时杜甫生活的固有印象,那是穷困的、狼狈的、落魄的……这也是为何后世的我们一想到杜甫,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饱经沧桑、困窘不堪的老者形象。

  其次,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年龄意义上的“少壮”。这一句诗是《汉乐府》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诗句,其中提及了人生中重要的两个年龄阶段:“少壮”和“老大”。但是,“少壮”到底是多大年纪,“老大”究竟又是怎样的年龄段,古人并没有清晰的划分,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何谓少壮、何谓老大,那是众人皆知的。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少壮的概念并非不言自明,至少把顽皮的小孩子、年老的老人视为“少壮”就多少有些不太合适。可是,杜甫在写《壮游》时,分明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后期,属于只能徒伤悲的“老大”范畴,为何依旧自称为“壮”呢?作者的解读是:在杜甫的眼中,自己是一个不断在进步、学习、成长和斗争的诗人。因此,杜甫才会觉得自己始终处于“壮”年。和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这正是诗圣杜甫的独特之处。

  文章将杜甫与李白作了对比。当李白还在从老奶奶那里领悟到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时,差不多年纪的杜甫已开始幼年学诗的生涯。也就是说,杜甫觉得自己7岁开始就没有了单纯追求玩乐的幼稚,已然早慧进入了“壮”年。即便到了该“有所终”的老年,他也不认为这是应该被照顾的年纪。在他的心中,以7岁为起点,在前行的道路上未曾停歇,不管多么苍老,无论怎样落魄,壮心不已,游学不止。也就是说,自幼至老,杜甫都觉得自己处于“壮”年,年纪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而“壮”则是内心主观的追求。相较而言,李白则过于“少”了,或者说,李白一直没有真正长大,至老依然散发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