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2月23日        版次:A07    作者:

高献忠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强调旅游的经济属性,也要强调文化内涵;不仅需要有效的市场供给,也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升级、数字化创新发展,才能推动文旅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A 以全域全链为依托拓展新空间

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界限,创造更多新场景、新体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发展。全域发展就是打破区域限制,着眼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整合开发,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共建共享,以文旅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文旅产业全域发展要重点解决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文旅产品不够丰富、要素配套不够完备等问题。在文旅产业尚不发达的地区,要基于特色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以文旅聚人力、以文旅活人气的模式,为地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在文旅产业较发达的区域,要注重思路创新,整合跨地区优势资源,培育跨区域、跨行业、跨业态的复合型产品,打造多业态旅游综合体,推动美景聚点成区、连点成线。加强各个单一景点的扩容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实现“一点红”“一路红”到“全域红”。

推动文旅产业全季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文化多元,各地发展全季文旅大有可为。要将多彩文旅活动贯穿全年,积极构建全年长火的“季节经济”,更加重视挖掘夜间旅游消费潜力,培育夜间娱乐、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等夜间旅游产业,实现全天候旅游。在文旅项目上,善于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融合互补的发展模式,提供更加多元的旅游项目,让旅游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实际,盘活资源,在消费场景营造、文旅产品供给、城市形象塑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上全方位发力,让游客满意、群众受益真正落到实处。

推动文旅产业全链发展。文旅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度高,产业链较长,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与体育、科技、商业、农业等其他行业联动密切,壮大文旅产业能够更好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强链、融合延链、要素补链等工作,提升产业链集聚力和竞争力,壮大头部企业、培育“链主”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培优做强文旅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促进更多艺术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大力发展体验性强、互动性多、参与度高的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培育体验经济等新增长点,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城市,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B 以品质品牌为抓手展现新面貌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需要革新理念、更新模式、创新业态,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等的创新应用,让文旅产业铸就新的文化内核、焕发持久生机活力。

推进文旅精品化。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就是“精耕山海,细作人文”。精品化是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前提、必经步骤、必要条件。要把高品质文旅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通过文旅产业链全过程的“精耕细作”,克服规划粗简、资源粗劣、服务粗疏、管理粗放,构建高水平的文化旅游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项目和产品,真正实现文化旅游向精细化运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变。

打造文旅品牌IP。IP以其独特性、创新性、代表性、主题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见平遥》《遇见大庸》《知音号》等经典演出,深度融入了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每一个文旅IP都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充分释放文旅IP的强大吸引力。特别是要加快打造文旅数字IP,加强开发和转化,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等业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市场细分是扩大文旅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文旅产业成功发展离不开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当前,文旅产品及服务供给仍然存在单一化、同质化问题,数量、质量、规模等与群众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需要针对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顺应发展趋势、锚定多样化需求,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在提供精确化文旅项目、精准化文旅产品、精细化文旅服务、多元化文旅业态上下功夫。同时,用好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平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文旅名品、精品,拓展文旅产业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