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傍晚,当城市的灯火逐渐亮起,南明区望城坡的贵阳市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里一幕温馨的场景正在上演。时针指向7点,多位老师正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精心备课,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与实效。作为贵州省首个专注于心智障碍人士社区居家托养服务的机构,这里承载着为16至59岁心智障碍群体提供全方位支持的使命,包括社区居家托养、日间照料、艺术调理及辅助就业等一系列服务。老师们的这份细腻关怀与不懈努力,赢得众多家属的认可与好评。
在贵阳,像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样规范化、专业化、服务优质的残疾人居家托养机构并非个例。它们的茁壮成长,既得益于机构内部的持续创新与优化,也离不开贵阳市残联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今年8月至9月,贵阳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携手行业专家,对全市范围内的41家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与10家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标机构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覆盖了康复与居家托养两类服务机构的建设水平、服务专业性、服务质量及服务效果等多个维度,通过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机构运营的真实状况。评估结果显示,各机构对残疾人服务对象的服务率和服务次数完成率均达100%(部分机构项目尚未到完成时间的除外)。按照机构总服务人数的5%进行随机抽查,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对机构的满意度达90%。
“作为监管方,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评判者,更是指导者与推动者。”贵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旨在促进各机构服务的持续优化,确保残疾人康复与居家托养服务能够真正惠及广大残疾人,推动贵阳市残疾人服务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今年的评估结果来看,优秀机构占比30%,良好机构占比40%,合格机构占比30%,这一分布既展现了贵阳市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整体实力,也指出了未来提升的方向。
走进贵阳市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老师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教室环境明亮整洁,走廊上点缀着师生共同培育的绿植。这里不仅有着良好的硬件条件,更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涵盖行政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管理、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了服务的专业与高效。
“我们的学员每天都会接受包括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运动功能、职业康复等在内的全方位训练。”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具体负责人黄习介绍,天气晴好的时候,老师们还会带领学员走出课堂,前往超市进行生活实践,购买日常用品,以此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与自信心。
爱心家园儿童训练中心与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仅10米之隔,是贵州省最大的孤独症患者“港湾”。机构创始人兼校长赵新玲表示,作为贵州省、贵阳市最早一批残疾人康复机构之一,爱心家园的成长离不开各级残联的鼎力支持。近年来,残联不仅推动了康复机构与居家托养服务的规范化建设,还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鼓励服务机构定期开展自我评估与效果检验,为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与自我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张琦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
(《市残联“以评促优”引领残疾人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