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期《博物》杂志推出蛇年专辑,介绍关于蛇的冷知识。
首先是成语、俗语里的蛇知识。成语“画蛇添足”,指的是多此一举。但蛇真的没有腿吗?其实不是所有蛇都完全“没有腿”。蛇的祖先在演化过程中,由于要适应洞穴或海洋生活,四肢逐渐退化消失。但一些较原始的蛇类,如蟒蛇、筒蛇,它们的后肢没有完全退化掉——在雄性身体后端的泄殖孔(相当于肛门)两侧,还残留有小小的爪子;成语“蛇能吞象”说的是人心不足。真有能吞人的大蛇吗?东南亚的网纹蟒和非洲的岩蟒曾有极个别吃人的记载。我国最大的蛇是缅甸蟒,成体蛇吞小羊羔没有问题。即便是大型蟒蛇,吞人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对多数蛇类而言,能吞下身体直径比自己宽3到4倍的猎物就很不容易了。不过如果蟒蛇缠在人身上,仍有可能让人窒息身亡;“蛇打七寸”说的是抓住关键点,那只有六寸长的蛇怎么办?原来,“打七寸”说法的依据是,多数蛇的心脏大致在身体前1/3的位置附近,古人认为的“七寸”可能是距离头部30%体长的位置。虽然心脏也算是蛇的要害,但蛇头砍了几分钟之内还能咬人呢,所以打它的心脏作用并不大。
其次,文章对蛇的一些热门知识予以解答。比如蛇视力不好,需要靠热源捕猎一事。多数蛇的视力确实不太好,但并非所有蛇捕猎都依赖感知热源。只有蝮蛇、响尾蛇等有“颊窝”的种类,还有蟒蛇、蚺蛇这样有“唇窝”的种类才有这个功能,大部分蛇主要靠嗅觉和听觉。蛇没有外耳但有内耳,对地面的震动非常敏感。而我们平时听到的许多声音来自空气振动,原理本质上是一样的。再如蛇怕雄黄。新鲜的雄黄对驱逐蛇有作用,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三硫化四砷),具有刺激性气味,蛇对气味还是很敏感的,但雄黄久放之后气味挥发就会失效。
最后,是“蛇头咬蛇尾”的经典图案。科学研究发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比如可能尾巴沾染了食物的味道,蛇条件反射就去吞尾巴,发现吞错了会吐出来。但在古文明中,这一图案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古埃及以环形蛇象征宇宙四神的统一,印度以咬自己尾巴的蛇来譬喻生死轮回。据说蛇咬尾巴是杀死了自己,然后把自己带入另一段生命。
在中国也有丰富的“蛇文化”。古代神话中,“人首蛇身”的神有着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大神女娲、伏羲就都是人首蛇身。此外,龙体是蛇身的象征。龙是古神话中就已出现的一种幻想性的动物,其实它的形状是以蛇为核心,又糅合其他动物的一些特点凑成的。
(《蛇年说蛇》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