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贵阳城的建设,绕不开1945年出任国民政府贵州省主席的杨森,其兼任贵阳市市长期间,发起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城市革新运动。最新一期《读书》杂志发表“城市史”研究学者孟浩的文章,对这一时期贵阳的城市改造展开了论述。
1944年底“黔南事变”,日军进犯贵州独山,省城贵阳震动。形势逼人,贵州的主政者需熟谙军事,撤换文官出身的黔省主席吴鼎昌势在必行,在抗战中多次出川作战的杨森成为合适人选。1945年1月,杨森带着一众“川帮”人马空降黔省,从此牢牢地控制了各县、行政督察区及军警系统。同年10月,贵阳撤县设市后的首任市长何辑五辞任,杨森兼任贵阳市市长,直至三年后调离贵州。
在主政贵州、贵阳三年间,杨森留下了较为深厚的印迹。文章从两方面进行了梳理——
一是对市民的规训。先是发起“短衣运动”,要求全体市民在两个星期内统一更换短衣,如果在限期结束后还有人穿着传统长袍,政府将组织“剪衣队”沿街裁剪。杨森认为,身穿短衣活动起来更方便,有助于人们专心工作和投身体育锻炼。激进的“短衣运动”因知识精英的口诛笔伐而被迫搁置;接着他又发起“早起运动”,全体市民须于早晨七点前起床,并打开房门,否则将有警察上门催促。杨森为了督促人们早起,亲率警察巡街。若民户大门紧闭,即令警察撞开大门,将居民从床上拽起罚站;若商户门店未开,则让警察将其门板卸下,拖回警局。此外,杨森又推行了一套融合了武术和西洋体育的新式体操。1946年4月,蒋介石视察贵阳期间,杨森组织3万市民沿街表演新式体操;同年又邀请美国人安勒德拍摄,希望将其搬上美国的大银幕。文章写道:“新式体操就像是杨森指导的一场政治表演,他通过对仪式的驾驭,昭示了一个地方政治强人的权能与抱负。”
二是对城市的改造。作为一名资深体育爱好者,初到贵阳的杨森萌生了将狭小的合群体育场扩建为贵阳市立体育场的设想。扩建后的市立体育场规模之大、设施之齐备,可谓“独步西南”,为杨森赚足了面子。此后,贵阳重大集会几乎都在市立体育场举行。当时,站在市立体育场向北眺望,可见城外关刀岩石壁上赫然刻着“敬之植物园”五个大字,这是杨森的另一“杰作”。尽管园林不尽如人意,但杨森在后山精心设计的巨型摩崖石刻足够耀眼,即便在城南的甲秀楼也清晰可见。文章写道,在省会建设上,市立体育场、敬之植物园的落成给杨森装潢了门面,但无休止的市街改造却惹得民怨沸腾。最终,在民众一轮轮的抗议浪潮中,杨森离任。
文章的结论是:杨森主黔为我们审视地方政治强人主导下的城市建设与社会规训提供了生动个案,个人强权的可能与不可能都在他“新贵阳”的羁绊中逐渐清晰。杨森的离任,标志着一个地方强权时代的终结。
(《杨森与“新贵阳”建设》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