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颁奖典礼。

展现宋代“竹竿子”形象的砖雕。
新春将至,大大小小的晚会、联欢会、音乐会都离不开一个“灵魂人物”——主持人。主持人,用语言充当人与人、人与节目、节目与节目之间的“黏合剂”,主导节目和活动的节奏,控制整台晚会的气氛,补救各种突发的意外……有人把主持人比作麻将牌中的万能牌“会儿”,没它可以,但有了它,就有如神助,局面完全不同。
我国最早的主持人因礼仪而生
原始社会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出了最早的“礼仪规程”,例如猎前仪式、丰收庆典或是祈雨祭典等,这些仪式都需要“主持人”。
到了西周,随着国家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包括祭祀神灵、朝觐食飨等在内的典礼仪式都吸纳了“乐舞”,这使得礼仪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和系统化。由此,各种服务于“乐舞”的主持形式应运而生。据《周礼》记载,其中的大司乐、乐师、乐正等角色需承担包括“凡乐掌其序事”“分乐而序之”在内的功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序开展,避免混乱,可称为主持人“之祖”。
汉代设立了“太常寺”,掌管国家祭祀、礼仪等事项,其中就有负责各种典礼的角色,如礼仪官、司宾。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各类礼仪活动频繁。皇家和贵族家中都有专人负责主持婚礼、葬礼和其他社交聚会,这些人虽然没有被称作“主持人”,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现代的主持人很接近。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戏曲形式——参军戏。据《太平御览》记载,当时有个叫周延的人曾经担任过皇帝石勒的参军(类似于参谋的一种军职),后因贪赃枉法而被下狱。人们纷纷在戏中评说周延,后来就演化出由人来扮演周延的参军戏。参军戏以滑稽搞笑为主,大家都喜欢看。后来,参军戏逐渐演变为一种集说、学、逗、唱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由于参军戏演员语言风趣幽默、嘴皮子利落,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早期舞台上的主持人。
宋代时,戏曲表演艺术十分繁荣,一种更加规范、专业且贴合现代主持人概念的角色——“竹竿子”出现了。竹竿子通常由参军戏的演员即“参军色”担任,他们不仅承担着报幕、引导、指挥等职能,还在演出中成为连接节目与观众的重要桥梁。
为什么宋代的主持人被称作“竹竿子”?这是因为当时参军戏演员除了在节目开始前念诵致辞、介绍节目内容外,通常还会手持竹竿拂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竹竿子出现。演员通过甩动手中的竹竿子完成一种舞台表达——竹竿子向内甩为“勾”,即召唤演员上台;向外甩为“放”,意指让演员退场。如此一来,演员的上下场井然有序,观众也更方便理解舞台节目设置情况。久而久之,因演员总是手持竹竿子,该角色就渐渐被直呼为“竹竿子”。
宋代的竹竿子作为我国早期的主持人,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掌握了主持工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和动作设计,成功地构建起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竹竿子需在各个节目表演间隙通过“念致语口号”和“勾”来引导演员上场。“致语”内容通常为称赞古往今来的礼乐治世、政通人和、君怡臣乐。它们不仅是对当前盛世景象的一种赞美,同时也暗合了主持人萌芽于礼仪规程设置的角色开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是撰写致语口号的高手,如他在《紫宸殿正旦教坊司致语口号》中写道:“……行看菖叶催耕籍,共喜椒花映寿杯。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鹓(音yuān,指凤凰一类的鸟)鹭满云台。”
清代的热情主持人“跳加官”
清代时,“吃香”的主持人是“跳加官”。跳加官本是唐代出现的一种表演形式,据传唐玄宗李隆基要求一名大臣表演节目,大臣碍于面子,只好趁着酒意,踩着踉跄的碎步,手持笏板、戴着面具随乐起舞,舞姿诙谐有趣。后来,这种形式传到民间,成为跳加官的由来,代表加官进禄的意思。清代时跳加官变成了主持人,除开场时的致辞外,还融合了舞蹈的形式,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传达吉祥如意的祝福。
跳加官在当时的戏园乃至民间堂会上均有出现。清代时期的跳加官头戴笑容面具,身着大红、黄色或绿色的解袍,手持书有颂词的条幅,边跳舞边向观众展示、解说。在正戏开演前,先表演跳加官,作用相当于主持人宣布演出现在开始。此外,在演出过程中,如遇达官显贵入场,也需要演员出场表演跳加官。跳加官演员跳得热烈欢快,并且不断展示“连升三级”“招财进宝”“鸿福齐天”等吉利的条幅,以示对达官显贵的恭迎。“跳加官”作为清代广受欢迎的一种主持人形式,流行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欧洲最早的主持人是领唱
在欧洲,戏剧是古希腊重要的娱乐形式、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在古希腊戏剧作品中,合唱队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通常由一组演员组成,这些演员一起唱歌、跳舞,并通过合唱来评论剧情的发展,表达公众或特定群体的观点,以及提供背景信息。合唱队领唱是合唱队的领导者。他不仅负责演唱,还在某些时候承担解说剧情、评论事件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主持人。
罗马帝国时期设有专门负责礼仪和公共仪式的官员,称为司仪或典礼官。他们负责规划和执行各种官方仪式、庆典以及外交接待,如皇帝加冕典礼、宗教节日庆祝、胜利游行、婚礼等,以确保这些活动符合罗马的传统和社会规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司仪会出现在公众面前,代表皇室或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法令,或者主持某些特定环节,承担起主持人的职责。
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类似主持人角色的则是大名鼎鼎的吟游诗人。在贵族聚会或节日庆典上,吟游诗人通过诗歌、歌曲和故事来娱乐观众,并常常担任节目之间的过渡人物,用他们的艺术才能串联起整个活动。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宫廷里,弄臣是供国王或其他权贵娱乐的人。弄臣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有的是从民间艺人中选拔而来,有的则是贵族家庭的孩子因残疾或其他原因不能继承家族事业,转而成为弄臣。除了提供幽默和娱乐外,弄臣也经常作为非正式的主持人,在宴会上调节气氛,引导对话,甚至偶尔会传达信息给宾客们。
电台诞生现代主持人
现代节目主持人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广播节目中。1928年,“快乐的电台”在荷兰开播,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采用主持人形式的广播节目。该节目的主持人艾迪·勒达兹被认为是现代最早的节目主持人。“快乐的电台”内容包罗万象,主持人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充满生活气息的节目内容传递给听众,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亲切的态度赢得了大量忠实听众。
这一创新迅速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激发了许多广播电台效仿,使得主持人逐渐成为广播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拉近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上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运而生。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制片人唐·休伊特在1952年的总统大选报道竞争中,首次提出了新闻节目主持人一词,而他当时说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沃尔特·克朗凯特——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记者,他在采访中逐渐将自己变为一个具有调配力量的主持人,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形式。他的主持风格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
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广播从业者并不叫主持人,而是被称为播音员。当时播音员的任务就是将消息、公告等稿件准确播报出去,因此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主持人。1981年元旦,我国第一个主持人形式的广播节目“空中之友”诞生。主持人徐乃文(徐曼)用平实的语调和谈话方式为台湾同胞服务,成为我国大陆广播历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1983年元旦,《为您服务》栏目正式开播。北京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沈力是该栏目的主持人和负责人,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位主持人。此后,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观众个性化需求的扩展,更多的新型主持人开始涌现,脱口秀主持人、方言主持人、游戏解说、购物主播等纷纷登上舞台。
近几年,从微软的“小冰”到央视的“央小广”、新华社的“新小浩”等,人工智能(AI)主持人亮相的频率越来越高,它们成了和真人主持人一起并肩工作的“同事”。未来,更多创新型主持人将会出现,共同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体验。
路鹃 徐子琪
(《主持人 联欢会的“灵魂人物”》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