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版次:A07    作者:

杨晶

凝聚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共识是持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当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实践的进程中,亟须通过构筑“认知协同”“使命协同”“进路协同”,形成推进“三支队伍”的育人行动合力,增强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认知协同:明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力群体。无论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为学生指引前进方向,助力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现实的育人实践中,辅导员主要通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学生,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解读,专业课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然而,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必要性的认知深入度不够,作为价值传递合力系统的三方协同模式有待提升。例如,有专业课教师认为,自身的职责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育人”则应是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部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中仍处于“蜻蜓点水”式的肤浅配合模式,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程度亟待加强。与此同时,深处世界格局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价值文化无孔不入的渗透、精致利己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社会转型的直接挑战等,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迫切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作,是持续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国家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使命协同:强化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方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等重要内容,其中包含“同向同行”“协同效应”“齐抓共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表述指明了新时代高校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的行动坐标。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沟通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群体,共同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职责,这就决定了他们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必须是一致的。具体而言,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把握好协同育人的前提原则。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涵并不是指各自职责的简单罗列或单纯相加,而是应基于其本有的客观联系,强化协同育人的思想共识力、有效的统筹力、互动的执行力,从而切实避免出现协同育人简单化、粗糙化、过场化的现象。二是把握好协同育人的赓续准则。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要充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聚焦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思维逻辑,凝聚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之“四有”好老师为基准的职业伦理共识;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凝聚在关键和敏感问题上不讲空话套话、敢于“亮剑”的责任担当共识;凝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的阵地共识;凝聚包括育人道路、育人内容、育人话语、育人载体等各育人要素有机融合的多维协同共识,从而达成知识技能传授与信仰信念引导的充分弥合,切实收获协同育人实效。

进路协同:突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凝聚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识亟需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基准点,在此基础上,着重突出理念、实践、制度“三位一体”的过程性协同进路,从而促进高校协同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其一,在理念层面突出主体协同驱动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既是协同育人行为导向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也是协同育人本质论意义上的主体共同体。突出主体协同的驱动力即打破原有被定义过的各司其职的育人职责壁垒,强调共同体不同主体之间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在教育、管理与服务中的育人共责意识,强化育人工作的系统规划、整体联动、充分交流,实现育人主体共同体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聚合。其二,在实践层面突出实际工作运行合力。有效破解主体共同体协同育人工作表象化、形式化的存在迫切需要在实践层面有序聚合工作运行合力。这就要求主体间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进行职能互补,激发各自活力,科学借助和运用管理、活动、文化、大众传播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育人实践环节上深度统筹、同向发力,通过主体间的协同嵌入不断优化、深化、细化协同育人的实践举措。其三,在制度层面突出系统支撑保障力。协同育人是在多维环境、综合施策影响下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保障。因而,长期性推进协同育人必须将制度保障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坚持完善领导机制与完善规章制度相协同,坚持育人成果评价机制与职称评聘制度相协同,坚持信息反馈机制与跟踪调查机制相协同,最终有的放矢地推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进程。

(作者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博士。本文系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一般项目)“深度凝聚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共识研究”〔项目编号:SGXSZB24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