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十二时辰》:

细节化呈现历史时间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2月21日        版次:A07    作者:

按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观,时间如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所谓“短波”,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天灾等;所谓“中波”,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周期和结构,如人口的消长、生产的增减、物价的升降;所谓“长波”,指历史上长期不变或变化极慢的现象,如生态环境、思想传统等。吴十洲教授的《乾隆十二时辰》一书,按时辰先后还原乾隆帝一天之中从起居、饮食、宗教、君臣活动、政务处理、闲暇娱乐到家庭生活等既分散又连缀的系列活动,细节化地呈现历史时间。

书名《乾隆十二时辰》,让人联想起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不同之处在于,《长安十二时辰》多是文学的虚构,《乾隆十二时辰》则是历史的还原。相同之处在于,两本书都尝试写“一日之史”。在本书中,这“一日”指的是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公历1765年1月28日。乾隆朝共六十年,是清代历史上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年恰值乾隆朝之半、清朝之半,乾隆帝五十五岁。这一年的正月初八,《东华录》中的记载文字仅有寥寥数行,《清实录》中记载了发生在这一天的三件事:其一是皇帝与大学士及内廷翰林在皇宫中茶宴,以“雪”为题联句对诗;其二是一通处置原任甘肃武威县知县永宁涉及十余万两不明所得银的上谕;其三是一通军机大臣傅恒等奏报将吉林乌拉锡伯佐领归属蒙古旗管辖的折文。这三件事毫不相关,在乾隆帝号称“十全武功”的政治生涯中实属平凡无奇。即便是放在整个历史脉络之中,也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中并没有什么所谓历史转折点的迹象。但作者通过采用大量的清宫档案作为一手材料,在广泛的历史场景中考察这一天的历史记述,挖掘出了乾隆中叶乃至清朝的“标本意义”。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北京紫荆城。去岁的腊月雪和新年的正月雪,几乎洒遍了帝国的大江南北,引得帝心大悦。凌晨四时许,乾隆帝起床,开始了一天忙碌的日程。清朝以“敬天法祖”为家法,常年举行朝祭和坚持阅读圣训、实录,这是皇帝的日常。按清廷典礼,这一天有重华宫茶宴联句。二十多名身着朝服的大臣汇集一处,进行君臣吟诗联句的雅集。今年以雪为题。活动结束后,乾隆帝特赐与会者《石渠宝笈》一部。

清朝皇室有“勤政爱民”的家规。勤政就是要坚持亲自处理政务。这一天,乾隆帝批阅了奏本,接见了府州县等基层官员。中下级官员即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只有在授官、京察、大计、保举、升调、俸满时才能朝见皇帝,由皇帝当面鉴定升降去留。这种接见也可以让皇帝了解到基层官员以及社会情况,这些都是勤政的表现。

当然,皇帝也不是事事都自己拿主意,遇到复杂的问题会和大臣商议。除了处理政务,乾隆帝还雅有艺趣,书画文物样样精通,经常在养心殿三希堂赏玩书画器物。

这一天,宫中上上下下在为即将启程的南巡做准备。这一年的正月十六,乾隆帝将要第四次南巡江浙。乾隆帝仿照祖父康熙帝,亦有六次南巡,一路察吏安民、锤炼官兵,体现了清朝“马上朝廷”的统治特色。

在清宫档案中,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基本是“一夜无话”的,应了“内言不出,外言不入”这一公私分明的礼法原则。但普通读者对帝王的家庭生活是很感兴趣的。书中融入了乾隆帝的日常生活细节,如一日两餐吃什么、怎么吃、哪里吃,规矩如何等等;再如寝卧,在哪里睡、何时睡等等。这些生活细节中,自然又带出了乾隆帝一生念念不忘的爱妻富察皇后、怨偶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民间流传最广的宠妃香妃。

此外,这一天还是汉族的顺星节,要祭祀星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者从祭祀出发,揭示了满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士大夫文化的差异。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满族皇帝,乾隆帝立足于精致典丽的汉族儒家文化与神秘粗犷的萨满教文化之间,既利用儒术治理国家,同时又强化满族本原文化的根本。从这些日常场景中,读者得以窥见乾隆帝及其时代。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