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撰稿人 绿茶 文/图
《书店日历》第三周,刊登的是先锋书店,今年是先锋书店第二十八年,也是他们乡村书店扎根的十年,钱小华的《我在乡村做书店》记录了十年的心路历程。本周读书六本,大呼过瘾。
1月15日 甲辰腊月十六
一九九六年深冬,一位落魄青年在南京街头游荡,生意山穷水尽,流落异乡,找遍大街小巷,终于在太平南路找了一间17平方米的铺面,开了一家小书店,取名为“先锋”。二十八年后,这位“大地上的异乡者”已经坐拥二十多家书店,并且有十几家书店开在乡村,成为一个又一个文化地标。
1月16日 甲辰腊月十七
二0一四年,先锋书店第一家乡村书店“碧山书局”开业,开启了钱小华十年乡村书店之路。十年间,钱小华有一半时间在乡间走乡串户,寻找下一家书店落点,也寻找最真实的东西。他总能把书店开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位“大地上的异乡者”无疑是很多人眼中的“异类”,而他的乡村书店实验可视为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反思,一股时代的“逆流”。《我在乡村做书店》,真实而动情地记录了钱小华十年乡村书店心路历程,让人感动、感佩。
1月17日 甲辰腊月十八
在写一篇关于故宫摛藻堂、文渊阁、武英殿藏书、刻书情况的小文,重读韦力先生的《四库全书寻踪记》,很有参考价值。韦力兄从人物和地标两条线索,对《四库全书》做了全面而丰富的寻踪,呈现了一部大书跌宕起伏的生命史。尽管乾隆诏令修书有多重目的,以修书之名,行禁书之实,但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伟大的成果。七部《四库全书》存世三部半,每部三万六千余册,合着有十万多册存世,幸也!
1月18日 甲辰腊月十九
放假了,带孩子去北大玩,暖冬,未名湖冰场未开放。后在朗润园后湖边闲坐,湖边一排住宅楼,是北大资深老教授住所,一位老教授问我们从哪儿来?然后,我们聊了起来。老先生北大法语系退休,年近九十,看着很精神。我们整个下午都在听他讲北大和朗润园往事,真是活字典啊!难得的北大奇遇,一记!
1月19日 甲辰腊月二十
收到老家龙港作协寄来一套“龙港建市五周年”纪念丛书《龙港文艺》,包含:文学、美术、摄影、书法四大卷,读来赏心悦目,伴着浓浓的乡愁。没想到老家有那么多文艺人士,看到许多老朋友的作品入选其中,我亦有一小文选入文学卷。
1月20日 甲辰腊月廿一
最近没有约稿和活动,每天就在家里书堆里爬来爬去,有些埋了好久的书又翻出来,东看一本西看一本,同时在看好几本。查建英的《弄潮儿》,看了上篇“知识人”三篇,精彩。下篇“企业家”三篇有空了再看。又翻出赵越胜选编的《问道者》,周辅成文存。收录了十三篇周先生作品,每篇作品前有赵越胜导读,其中《我所亲历的二十世纪》是周先生自传,看到“一个人经历磨难而不丢理智的清澈,阅尽沧桑而不弃青春的热诚”。
1月21日 甲辰腊月廿二
读完《问道者:周辅成文存》,周先生是伦理学权威,在西方道德哲学领域有专精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论莎士比亚的人格》等五篇发人深思,我最喜欢忆友人的《许思园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理想》《回忆唐君毅先生》等篇章,那代学人间高贵的友谊,让人高山仰止。周先生一生,问道,循道,知行合一,让人敬佩。
(《我们为什么还在做书店》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