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先后创作了诸多“俗世奇人”系列小说,该系列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非凡智慧。这些篇章集结为《俗世奇人》一书出版后,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学经典,多次重印、增订。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评价的:“不管天津怎么变化,这么多年,只要《俗世奇人》这部作品还在印,老天津就被他一直鲜活地保留下来。”
新面世的《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一书,新增了作者近年新创作的18篇“俗世奇人”短篇小说,以及作者为这些小说绘制的插图、手稿、画稿等。
冯骥才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一位负有盛名的画家。他曾说:“(俗世奇人)这些人物是从我脑袋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的脾气禀性,挤眉弄眼是什么样子。”在创作“俗世奇人”新篇时,冯骥才先生延续了此前“随写随画”的传统,为每个新角色精心绘制了插图。这些插图中,有工巧细致的运笔描绘,也有灵光一现的简洁勾勒……以细腻笔触塑造了“小尊王五”“谢二虎”“田大头”等形象,画面色彩明快、意趣盎然。此外,他还保存了大量创作手稿和绘画草稿。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全部收入本书,共计百余幅全新画作。
《俗世奇人》系列问世以来,其中的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文学创作与语言教学的典范。作品的文化影响力还超越文本,衍生出话剧、影视、动画等多维艺术形式。新增的18篇“俗世奇人”新作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精金碎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标志出小小说创作的“绝句”境界——语言凝练如金、情节奇崛跌宕,既有对民间技艺、智慧、经验的生动描摹,亦饱含对传统文化的关照与思考。例如,《万年青》《秦六枝》《罐儿》等篇目,不仅讲述了精彩的市井人物故事,更表露出对传统智慧、经验、技艺的珍重,可谓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的完美融合,让读者在领略文学作品生动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正如冯先生所言:“地域性格乃最深刻的地域文化,我对将它挖掘和呈现出来十分着迷。”《俗世奇人》新篇中,既延续了对天津卫往日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的回望和挖掘,亦有着对当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期许。这也是作者作为中国非遗事业、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旗帜人物的文学表达。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再续全新的民间传奇之旅》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