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撰稿人 韩浩月 文/图
爱知书店位于合肥的庐阳区,十几家文化单位集中地。下车后找不到地方,给书店老板正义兄打了电话,穿过街巷拐了三个弯,看见书店侧影时心里一动,几天下来,已经对书店有了许多本能的发现与认知,通俗一点说,知道怎么“寻味书店”了。
进了书店,一股熟悉的、让人动容的味道扑面而来,无须辨识,那是书香。书店有书香,不是很正常吗,但爱知书店的书香明显要浓郁些,因为店内有一大排旧书,那些没有被塑膜封起来的书,不断改变着空气中的分子构成,闻着像回到过去所有的书都不塑封的年代,心里踏实。
爱知书店有200平方米,靠里面的位置搭建起了第二层。第二层的北部墙面,是清一色中华书局的书,有一些估计很难再版了。有些书可以卖不动,但必须得有。爱知书店在合肥搬了三次家,目前这家店已有6年历史,但听过老板介绍后我才知道,爱知书店的历史原来是很久远的。
爱知书店最早开在北京,与风入松、万圣等老牌书店同时期开业。和一些影视公司喜欢兄弟搭档一样,爱知书店在北京也是兄弟文化企业。书店的第一个营业地点在首都剧院,进入剧院,右手边是售票台,左手边是书店,这种业态真是让人赞叹。要是许多文化单位或者商业机构都有这一结构就好了……书店究竟以稀为贵好还是遍地开花好?我觉得是后者,盛传巴黎的书店和咖啡馆一样多,听到这个说法后我觉得巴黎就挺好的。
正义兄健谈,他谈到书店和韩美林的交往(店名为韩美林题写),谈刘苏里、李国庆、席殊等早期进入书业的从业者,他们都是当代书业的早期建设者,说起来都是故事。如今他在合肥踏踏实实开着书店,服务着周边读者(有许多老读者),这份坚持非常难得。
我在一楼逛书店的时候遇到一位80岁左右的读者,正艰难地迈过几级平缓的台阶。等我上了二楼,听到店门外老板与读者的一番对话,他们说的话很简单,“坐车走还是步行?”“步行”,“慢点啊”,“好,再见啊”。我该如何形容那种对话呢?总之他们像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聚会之后恋恋不舍地告别,他们的声音里集合了深厚的情感,情感里饱含了友情与嘱托,以及一种很丰富、很讲究的礼节,无须抬头向外看,我也知道他们相互之间是反复躬身道别的。
爱知书店这简单而又平常的一幕,让我心情激动,这就是书店与读者最美好的联系,他们不是商家与消费者,而是邻居与朋友,是知音式的陪伴,是一约既定,也是人间绵长……社区若是有这样一家书店,定会让人多几分想要常来看看的惦念。
下午,我停下手中的活儿,看着书店门外发了一会呆,整个书店里只有一楼做统计书籍工作的店员在敲打着键盘,还有二楼的我在敲打着键盘,我们像是在合奏。老板可能出去了,店长可能在午后小憩,偶尔有电动车路过按响一下喇叭,行人在外面无声地行走,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声音。书架上的众神们此刻也沉思,他们用这个姿势在书架上等待很久了,只为等待合适的人来把他们其中之一请走。书店此刻在市井、在人间、在世上,有了特殊的含义。
安徽省博物馆老馆在书店附近,趁天黑下班之前进入馆内,花了45分钟时间,看了一些黄宾虹、常书鸿、吴冠中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以此给完美的一天收尾。
(《爱知书店的平常一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