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家风味》:

民艺研究者笔下的美食笔记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2月27日        版次:A07    作者:

出生于陕西扶风的张西昌先生长期深耕民间艺术领域,曾担任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教育部“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布老虎子项目负责人。在学术探究之外,他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审视那些日常饮食。在整理陕南民艺的过程中推出了新作《山家风味》。对他而言,美食不仅是民俗与民艺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全景视角下的独特观照。

自古以来,各地居民依托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探寻出一条条与众不同的生存之道,也铸就了风格各异的民俗、艺术、服饰、工具以及美食,由此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这种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历史与生活方式。作者观照的地方——陕南,秦巴山脉横亘东西,将陕南隔绝为一个相对闭塞的区域,靠山吃山成为这里人们的日常。

《山家风味》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细致描绘了秦岭山脉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特色食材及其烹饪方式,展现了山乡人家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在首章“立春”章节,作者如是写道:冰开雪融,大地回春。最先感知到天时地气之变的,自然是野菜。秦岭南北,草木峥嵘,蕨菜、荠菜、野葱、马兰头……这些鸣春的清味,最能启动苏醒的味蕾,而且此时,人们也最想品尝蔬菜的本味,所以烹调手法也极简。早春的诸多野菜,正体现了食道与天道的契合,也是人们身心安适的物质基础。从春天的荠菜、香椿,到夏日的神仙粉,再到秋天的洋芋糍粑和冬日的腊肉,每一章节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

作者笔下并未过多着墨于飨宴大餐,反而聚焦在糍粑、浆水菜、神仙粉、杏仁面这样的平民美食,透露出他对当地居民及食物的深情与尊重。他所描述的每一种食物,不仅是食材的简单组合,更是时光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除了食物的味道,还有食物各自背后的故事。并不时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随着生活的改善与城市化发展,许多山珍野味进入了酒楼饭店,更多的可能正在从人们的餐桌上消失。作者力图让读者认识到:每一种食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是生活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递者。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领略到食物与人情在四季轮回、节令变迁中的微妙交织,及其在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角色。食物于此,早已超脱单一的营养供给,化身为情感的寄托与时光的见证,唤起我们对这片土地及其子民的深厚感情与无限憧憬。

与其他美食作家不同的是,作者深厚的民艺功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经历,使得他笔下的食物不单是滋养身体的物质,还是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人与自然、情感与记忆的纽带。全书不仅记录了各种野菜、花卉、果实等天然食材的采集和食用方法,还深入介绍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饮食哲学。作者通过对食物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传达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反思,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秦岭的山水之间,感受山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来,《山家风味》既是一本陕南美食指南,也是一部陕南地区的生活史和文化志。通过作者的笔触,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山家清味,也看到了一种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坚守传统、尊重自然的陕南精神。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