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事见人”才能“见效”
所谓“见事”,就是基层治理须以“事”为抓手,谋全局,抓具体。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将宏观政策转化落地为具体行动方案;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能“口号震天响,行动轻飘飘”“台账摞成山,问题埋地下”。群众事情无小事。“小事”是群众的“心头事”,不能“小视”,而要当“大事”来抓。真正以“小”成“大”、“小”中见“大”,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所谓“见人”,主要涉及主责、主题、主角等方面。具体来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责任到底到边、事事有人负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见事见人地抓好基层治理,贵在久久为功,既需“致广大”的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注重系统集成;又需“尽精微”的匠心,在“见事见人”中彰显精度、力度与温度。
杨旎 人民日报
AI正在重构就业变革形态
麦肯锡研究预测,在2030年,全球有4亿—8亿个工作将被自动化取代,另有9亿个新工作机会崛起。这种“创造性破坏”不仅是职业迭代,更是对人类主体性的哲学拷问——当机器开始思考,人的独特性将如何安放?
特斯拉工厂最抢手的并非程序员,而是协调人机关系的“技术哲学家”。这揭示了一个悖论:在机器精通“有用之术”的时代,人类的竞争力恰恰在于跨界思维、审美判断和伦理洞察这些“无用之道”。
德国大众工厂创立“人机协作委员会”,将生产线改造为“人类决策+机器执行”模式。这印证了海德格尔的警示——技术的危险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人类仅以技术视角看待世界。
新年伊始,《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正式印发,脑机接口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及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重要方向之一,正在加快形成突破性科研成果和创新应用。当高新技术企业举行“AI同事入职仪式”,当员工需要与AI进行“绩效对话”时,这些黑色幽默背后是每个现代人必须直面的发展命题。
庄子笔下的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意象,恰是AI时代的生存隐喻——智者不会对抗飓风,而是借势飞向更高维度。当机器开始思考时,人类更需要以苏格拉底的追问精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海德格尔的诗意思考,在技术的“林中路”上走出澄明之境。
王晨杉 北京日报
(《观点 聚集》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