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书的景象与故事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3月20日        版次:A07    作者:

特约撰稿人 韩浩月

“巴黎有塞纳河,上海有苏州河”,学者陈子善如此形容上海的旧书市集。巴黎塞纳河畔持续了400多年的旧书摊,成为一大文化景观并延续至今,如果上海能在旧书经营方面看齐巴黎,那将与20世纪初至30年代衔接,因为当时上海是全国古旧书籍主要集散地之一。

在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时代,旧书摊与电影院、录像厅、歌舞厅等一样,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内容来源,那时的旧书,多以武侠、言情等通俗读物为主,读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租借或购买,旧书在这一渠道实现了很大的流通性。

在一线城市,淘旧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保存了下来,但旧书的受众多为从纸书阅读时代走过来的中老年读者,如同集邮、集币一样,购买和收藏旧书的行为乐趣大于阅读乐趣。旧书比新书更早一步进入到精品化、奢侈品化的阶段,稀缺版本、首印版本、绝版作品,成为旧书当中的珍品。旧书虽旧,但其中的学问很深,能够在旧书市场深耕的从业者,依然有机会获益。

就实用特征而言,在需要者的眼里,书的内容是发光点,至于纸张之新旧并不重要,甚至因为纸书的载体特点,时光痕迹反而会让有价值的旧书增添吸引力,如果旧书再有著者的签名、钤印、题词,甚至读者的读后感,更会额外增添一些魅力,使爱好者趋之若鹜。

当然,纯粹以快乐与收益来衡量旧书的存在价值是片面的,旧书所承载的情感体验,是无法被计算出来的。朱自清曾用“旧书如友,新书如客”来形容旧书。将书人格化是爱书人的习惯,当这一习惯更多投注于旧书体系中去时,会发觉重要的不是发现喜欢的旧书,而是与这些旧书打交道的人。

每本旧书都自带故事,每一道折痕、每一笔划线、每一滴落在书封上的雨痕,都意味着一本书曾陪伴一个人。读一本旧书,其中最期待的地方,就在于通过一本旧书与它的上一位拥有者相遇,因为同样的喜好把一本书握在手中,又因不同的欣赏角度,对书的重点有着不一样的倾向,这其实已经脱离了对书的阅读,成为一种情感交流。

在海外,像塞纳河这样的旧书文化引人瞩目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日本有一些旧书书店街,像东京神保町、京都古书店街、大阪古书町等,街上配套有咖啡店、咖喱店等,一些共享书店会保留作家、书评家在书中留下的读书笔记和便利贴,还会出租书架供作家销售著作;在荷兰,移动书摊是道美景,摊主用大卡车将书运来,装在一个个书箱里,然后把书箱在广场上码起,摆成波浪形,置身其中像是在书海中冲浪;在威尔士有个“旧书王国”——海伊小镇,镇上书店密布,这一被誉为“世界第一书镇”的地方,就由旧书销售发展而来。

有关旧书以及与之相关的景象与故事,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观察得越多,越能发现这些旧书背后人的面孔愈加清晰,旧书因为人的喜爱而被镀上了迷人的色彩,也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围绕旧书,可以看到更多人与人的相遇,而讲好人与旧书、爱书人与爱书人的故事,才能给旧书找回繁荣增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