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城》2025年3月号,月刊
历史书通常将人类的历史分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现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出发,认为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有一个“玉器时代”。此说是否成为共识有待将来,但玉文化是客观存在且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最新一期《书城》杂志刊发了葛兆光先生的介绍文章。
古人对“玉”,蕴含着特别的信仰。这要从《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说起。“祀与戎”,即“祭祀与战争”。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生死存亡、成王败寇;祭祀是人与天地鬼神相通。在古人的世界里,祭祀的重要性尚在战争之前,而玉则被视作祭祀天地、献给神灵的珍宝。《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文章从考古出土的“玉琮”说起。古代中国,北到红山(辽宁、内蒙古),东到龙山(山东),南到良渚(浙江)、凌家滩(安徽),都发现过一种特别的玉器即玉琮。特别是一九五六年以来,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玉琮。此外,常州寺墩三号墓、上海福泉山六号墓、吴县草鞋山一九八号墓均出土过玉琮。作者引用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一文以作介绍:琮是外方内圆的,它象征古代人心目中的天地。古人要用苍璧礼天,是因为它是圆的,象征圆的天穹;用黄琮礼地,是因为黄琮的方象征着大地。而玉琮兼有方圆,可以象征天地。很多学者都同意张光直的说法,猜测古代玉琮的形状和它的神秘功能有关,认为它的象征意味和祭祀功能,透露了古人对于天地的想法:第一,天道左旋,天像一个圆形穹庐,它的中心在北极(太极、太一),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神圣中心,它永恒静止,却如同车轮的轴心,运转一切日月星辰。第二,中原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第三圈是夷狄。
古书上说“巫以玉事神”,古人为什么一定要用“玉”来事“神”?作者通过引用各类历史文献予以论证,勾勒出古人对玉的认知:玉不仅可以通天地、祭鬼神,可以防腐生肌,甚至延年益寿、飞升成仙,而且在后世形成秩序森严的“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玉”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审美或商业价值。
当然,玉本身也具有道德和审美的价值。“玉”首先是美丽的,“石之美者谓之玉”;其次是道德人格的象征,“君子温润如玉”。正因为玉不仅美丽,而且还稀罕,甚至有灵通,再加上神圣,“玉”就成为权力的象征,“玉玺”也便是皇帝权力的具象载体。
(《集通灵、审美、道德于一身的“玉”》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