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学者项飙曾提出过“消失的‘附近’”这一命题,它指向一种现象:人们越来越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理解世界和生活,而不是通过自身对周边的感知来认识世界。于是邻居成为陌生人,虚拟的社交网络成为情感支点。他认为,人们的种种矛盾感和无力感,与这种对“附近”感知能力的丧失息息相关。豌豆豆和李小喵所著《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一书则提示我们,消失的“附近”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还有自然。
作者生活在北京,每日为工作的压力、人生的焦虑所困,现实生活中也只剩下压力和焦虑。直至开始观察自然:每天的午饭之后,在小树林间走走看看,认识草木的名字。这一纯粹举动,没有任何目标与功利,只是沉浸其间地去看去听去感受,作者却获得了“真正地活在当下”的感受。从此,观察自然的半径扩大到整座北京城,眼前的城市也随之变幻了面目:“我的身边到处都是可爱的花草树木,许多野生动物早已与我做了多年邻居。每认识一种新的动物和植物,我就像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们都对我敞开怀抱,它们生长的地方在我看来也因此有了温度。”
作者对自然、对城市的重新发现,其实便是对“附近”的重新发现。实则不论是远方还是附近,都有着一个相同点:通过自身体验去发现真实喜好,体现了一种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积极态度。于是,作者又基于观察写起了自然笔记。
现在,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笔记已经成为很多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不需要在假期特意飞去某个海岛或森林,只需扭个头、弯下腰,去看去听去感受,自然就在我们身边,日日与我们相伴;其次,观察自然对人的身心有很多益处:一、大自然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亲近自然能改善人的状态,且有科学依据。欧美和日本都盛行一种叫作“森林浴”的户外活动。所谓“森林浴”,就是让人们去森林里行走,通过呼吸清新的空气获得平静。二、观察自然是一种探索世界的途径。不必远离熟悉的地方,也能探索世界,那就从观察身边的自然开始。通过观察自然,发现其中的陌生事物并与它们建立联系,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三、观察自然让我们找到归属感。通过观察自然,对周围的环境可以建立熟悉感,而熟悉可以给人带来安心感和归属感。
最重要的是,观察自然可以发掘好奇心,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塞耳彭自然史》中有一段话,给了人人都应该观察自然的理由,这段话写到:坦率、公正、直接地去观察自然吧,问她问题,让她自行作答,不要强迫她给出仓促的答案。这样,无论能否成功地推进科学,只要你加入到率真而诚实的、热爱真理、热爱美的人群中去,至少,你就已经推进了我们共通的人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在自然中重新发现附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