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专家提醒:

小心六个白内障诊治误区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16日        版次:A08    作者:

“没想到我的眼睛还能有复明的一天;没想到足不出省还能让全球排名前列的眼科专家为我治疗……”近日,70多岁的市民刘凯用了两个“没想到”表达了自己的激动之情。而他口中的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就是陈伟蓉教授。

陈伟蓉教授是广州中山眼科医院原副院长,现任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她大力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白内障防治工作,在贵州完成了上千例疑难白内障手术。

陈教授在贵州接诊时发现,很多患者对白内障的认识不够,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 年龄大了都会得白内障。陈教授说,作为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白内障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70%以上。许多人对白内障存在误解,认为“年龄大了都会得”“只能等成熟了做手术”。实际上,通过科学预防,可以显著延缓其发生发展。

误区二 白内障仅是视力模糊。白内障不仅导致视力下降,还会引发眩光、复视、色觉异常等症状,甚至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如情绪波动、抑郁风险增加)和大脑功能。研究表明,白内障患者术后大脑功能可恢复,情感和平衡中枢得到改善。

误区三 手术风险高且易感染。现代白内障手术(如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已实现微创化,切口仅2.2毫米,表面麻醉即可完成,无须住院。

误区四 等失明后再手术。白内障应早诊早治,避免白内障过熟引发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并发症。即使视力未明显下降,若晶状体混浊已影响生活质量,也需及时手术。

误区五 人工晶状体无法自然变焦。新一代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可提供远、中、近全程视力,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医生会根据患者眼部条件和生活需求个性化选择晶状体类型。

误区六 眼贴、保健品能治愈白内障。目前尚无药物能逆转晶状体混浊,手术是唯一根治方式。

陈教授提醒,紫外线(尤其UVA/UVB)是导致白内障的最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可使发病风险增加3倍以上。尤其在贵州这样的高原地区,在阳光下戴墨镜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影响晶状体代谢。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5倍,且发病年龄更早。控制慢性基础疾病也是预防手段之一。另外,吸烟者白内障风险较非吸烟者高60%,烟草中的镉、氰化物等可直接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

陈教授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1次裂隙灯检查,若发现早期白内障,可通过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等药物延缓进展,必要时择期手术。“大部分老年性白内障虽与衰老密切相关,但绝非不可预防。通过防晒护眼、控制慢病、科学膳食、远离烟害等综合措施,我们完全能够推迟其发生,甚至避免严重视力损害。”陈教授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