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镇市大力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一网一桥”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情和力量。
织密网格 “一网一格”显成效
在清镇市,网格化管理正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全市科学划分为745个网格(含631个综合网格、114个专属网格),以一个中心统筹、一支队伍服务、两类机制保障、三项制度规范“1123”工作目标为抓手,夯实“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整合综治、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力量,构建起“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强大工作合力。
网格员是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力量。他们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社区楼宇,用双腿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
巢凤街道逸坤社区90后优秀网格员冷应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负责的网格紧邻清镇市区,拆迁安置户占三分之一以上,加之外来人口众多,管理难度大,矛盾纠纷多。但冷应琴凭借着一颗服务于民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网格内开展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政策宣传等。在日常工作中,她总结出“加减乘除”工作法,在管理服务上做“加法”,满足居民需求;在化解矛盾上做“减法”,营造和谐氛围;在法治宣传上做“乘法”,增强居民法治观念;在隐患排查上做“除法”,保障居民安全。在冷应琴的努力下,她负责的网格环境整洁、邻里和睦、安全有序,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以来,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入户走访、田间交流等形式动态掌握矛盾纠纷、社情民意等,并及时将信息上报《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累计上报信息3万余起,办结率96.4%。依托该平台,事件实现了上报、流转、处置、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让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真正打通了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米”。
连心架桥 化解矛盾促和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今年初,清镇市综治中心启动打造了“一站式”多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按照“1123”工作目标,整合清镇市综治服务中心、信访局、检察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单位,实行联动融合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极大地提高了调处效率,实现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
这一平台就像一座“连心桥”,将政府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滨湖街道,一场由婚恋纠纷引发的潜在危机,在清镇市综治中心联动妇联、司法所等6个部门成立工作组后,得以成功化解。工作组人员既讲法理又谈人情,让双方握手言和。
“针对类似事件,我们还要关注后续情况,落实事件追踪办理,持续开展回访工作,切实排除风险隐患。”清镇市综治服务中心矛盾纠纷科科长王莉说。今年以来,清镇市综治中心已累计办理矛盾纠纷案件13000余件,办结率达96.4%,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多元共治 基层治理谱新篇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是“一网一桥”模式的活力之源,也是清镇市基层治理的一个有效抓手。在乡村社区,网格员队伍活跃在各个网格——
卫城镇迎燕村网格员通过“敲门行动”走访特殊群体,建立走访台账,今年以来已排查各种矛盾纠纷518件,其中婚恋家庭纠纷74件,办结率92.28%;社情民意1713件,办结率99.24%;
新店镇组建夜间巡逻队,网格员和村干部开展轮流治安巡逻。截至目前,累计巡逻400余次,真正为群众筑起“安全防护网”;
犁倭镇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重点宣传排查范围,网格员联动辖区教师、民警组建家访队伍,用法治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
社会治理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服务;社会治理不是冷冰冰的管理,而是热乎乎的服务。下一步,清镇市综治中心将夯实“一网一桥”多元共治模式,以“小网格”托起“大民生”,用“连心桥”凝聚“大合力”,让社会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谭文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清镇市:“一网一桥”书写基层治理暖心答卷》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