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为我们抓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对非遗文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A 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激活非遗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贵州非遗产业化实践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民族文化从单纯的 “保护对象” 向强大 “发展动能” 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贵州应积极构建起 “传承人 + 合作社 + 市场主体” 的立体化传承体系,借助这一体系,非遗技艺有望突破深山的束缚,昂首阔步迈向世界舞台。
高质量规划和精细化设计。以黎平侗品源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紧紧围绕蜡染技艺这一核心,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精心开发出一系列高度契合现代审美潮流的服饰、家居用品等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凭借产品独特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年产值成功突破千万元大关,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更为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建构现代非遗宣传和营销体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想妮凭借对侗族琵琶歌的热爱与执着,创建了舞乐蝉歌乐团。乐团成员们在传承传统侗族琵琶歌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路径。通过不懈努力,乐团成功将侗族琵琶歌融入电影《哪吒2》的配乐之中,实现了非遗艺术与现代影视的精彩跨界融合。此次合作不仅让侗族琵琶歌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现代影视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更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
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转化绝非简单的商业包装行为,而是建立在对文化基因进行深度挖掘与精准解码的坚实基础之上。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蝴蝶妈妈” 图腾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原本仅存在于苗族背带纹样之中。通过与法国设计师劳伦斯・许的携手合作,“蝴蝶妈妈” 图腾实现了华丽转身,巧妙地融入高定时装设计元素之中,并借助巴黎时装周这一国际顶级时尚舞台,完成了从民俗符号到国际时尚 IP 的精彩蜕变。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彰显了贵州民族文化在全球时尚领域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贵州已拥有非遗工坊 1200 余家,这些工坊犹如一个个文化产业的 “孵化器”,成功带动就业人数超过 10 万人,非遗产品出口额更是呈现出年均增长 23% 的良好态势。这些数据有力地印证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一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律。
B 创新驱动,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贵州非遗产业化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成功打破传统手工艺长期以来的封闭循环模式,构建起一套“数字赋能+产业链整合 +品牌运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字化转型重构生产逻辑。通过运用“AI 纹样数据库”“虚拟匠人”等前沿技术,贵州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标准化解构与个性化重组。以黔东南州为例,当地建立的“苗绣纹样数字库”堪称一座庞大的文化宝库,目前已收录2.6万种传统图案。设计师们借助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对这些传统图案进行筛选、组合与创新设计,从而生成符合 Z 世代年轻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全新设计方案。
全产业链深度整合。在贵阳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建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功打通了“设计-生产-物流-营销”全产业链条。榕江县则巧妙依托村超这一热门赛事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优势,积极建立非遗直播基地。在 2024 年,通过精心策划 “百鸟衣 + 足球” 主题直播带货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带动蜡染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 185%。
品牌化运营破局价值洼地。“黔系列” 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如同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将原本分散的非遗资源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聚合效应。如帮助大方彝族漆器专注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化经营,通过与设计师联名、与著名品牌合作、加强文化传播,挖掘品牌属性。此外,“蝴蝶妈妈”“侗布故事”等子品牌也在欧美市场成功建立独立销售渠道,打破了传统工艺品长期以来的营销瓶颈。
C 文旅融合,打造多维价值转化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贵州深刻认识到 “非遗产业化不能脱离在地化场景” 这一重要规律,探索出四大实践举措。
景区沉浸式活化。黄果树景区积极引入 “非遗周周秀” 活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体验盛宴。在活动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从采蓝草、制靛泥到完成蜡染的全过程,深入了解蜡染这一古老技艺的制作流程与文化内涵。西江千户苗寨则精心开发 “苗族生活全景体验” 项目,将银饰锻造、古法造纸等多项非遗技艺巧妙转化为参与式旅游产品。据统计,通过开展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西江千户苗寨的二次消费占比成功提升至35%,有效促进了景区旅游经济的增长。
节庆赛事赋能。村超赛场犹如一个巨大的舞台,成功变身为非遗展演的重要阵地。在村超赛事期间,侗族大歌、苗族反排木鼓舞等众多非遗项目与足球赛事深度融合,共同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体育盛宴。赛事创新性地采用 “90分钟比赛+30分钟文化展演”的全新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赛体验。在 2024赛季,村超赛事累计吸引游客320万人次,衍生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研学经济深化。遵义花茂村积极探索 “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 研学基地”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专业优势,开发出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如蜡染 STEM 课程、侗族建筑榫卯实践课等。深化对蜡染、刺绣、漆器、砂陶等传统技艺和生产、生活、节庆、礼仪、习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度培育和发展研学、体验、亲子游等新业态,切实带动民宿、餐饮、文艺演出、非遗产品生产等产业发展,努力形成“非遗文旅资源深度融合-非遗文旅产品体系培育-非遗文旅产业功能提升”的发展体系。
数字孪生拓展。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体验场馆,是集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的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用数字科技的语言向世界讲述长征故事,吸引一批批游客前往参观学习。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更多人能够通过大型实景演出沉浸式互动式地了解和体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
总之,贵州在非遗产业领域的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这一重要论断。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贵州定能书写更好的非遗文化发展新时代答卷。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政治与法律教研部教授 董鹏鹏)
(《让非遗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