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21日        版次:A07    作者:

王凡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贵阳贵安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领域全面发力,探索一条符合贵阳贵安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贵阳贵安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服务贵州发展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从区域格局看,贵阳贵安地处西南腹地,是“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承担着连接成渝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功能。通过高质量发展,贵阳贵安可有效弥补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为区域协调提供新动能。

从自身禀赋看,贵阳贵安具备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突破40%,建成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超过55%,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8%以上;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完善,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等大动脉在此交汇,贵阳贵安“半小时通勤圈”初具雏形。这些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挑战同样严峻,传统产业转型压力较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差距仍需弥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42%。面对这些问题,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从粗放增长向绿色集约的根本转变。

产业是经济之本,贵阳贵安需以“强实体、优结构”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应深化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加快打造“东数西算”工程标杆。目前贵安新区已集聚华为、腾讯、苹果等12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未来可通过建设“算力交易平台”,推动数据资源跨区域流通,形成“存储-计算-应用”全产业链。

传统产业升级方面,贵阳贵安正推进“千企改造”工程。磷化工龙头企业通过“矿化一体”技术改造,将磷资源利用率从65%提升至92%;老牌装备制造企业詹阳重工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挖掘机产品远销南极科考站。下一步需聚焦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等特色产业,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

现代农业发展同样大有可为。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园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产品溢价率达30%;开阳县“富硒品牌”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25%。建议构建“大数据+山地特色农业”体系,打造10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贵阳贵安发展的突出短板。2022年,贵阳贵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8%,低于全国2.55%的平均水平。破解这一困局,需实施“三大攻坚行动”:一是建设科创平台矩阵,加速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落地;二是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贵阳贵安应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建立“人才投”“人才贷”等金融支持体系。当前,贵阳大数据人才总量已达18万人,但高端人才缺口仍超5万人。建议在贵安新区打造“人才特区”,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顶尖团队给予“一事一议”支持,同时推动贵州大学等高校设立集成电路、元宇宙等前沿学科。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贵安必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推进“千园之城”建设,完善“两湖一库”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观山湖区通过建设670公里生态廊道,带动片区土地价值提升40%,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绿色经济培育需双轮驱动。一方面,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青岩古镇、天河潭等文旅IP,开发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壮大环保产业,支持翰凯斯等企业研发智能环保装备,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预计到2025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突破50%。

区域协同方面,贵阳贵安需深化“一核三中心”布局。“一核”即贵安新区直管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三中心”包括观山湖现代服务业中心、白云先进制造中心、双龙临空经济中心。通过构建“半小时经济圈”,推动要素高效流动,力争到2027年贵阳贵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

对外开放需打好“三张牌”。一是“通道牌”,加快贵阳国际陆港建设,开行中欧班列贵州号,2023年已实现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二是“平台牌”,用好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开放窗口;三是“制度牌”,在贵安新区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建设数字贸易试验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阳贵安上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统筹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深化绿色转型、扩大开放合作,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共白云区委党校正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