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正是读书时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23日        版次:A07    作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和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如期而至,一场关于“阅读推广”和“全民阅读”的书香盛宴正在眼前。

AI时代,阅读这座通往未来的桥梁,自然少不了一股属于未来的“赛博”味:电子阅读、有声阅读成为生活方式;网络平台上的“速读”“简读”资讯越来越多;大模型可以在几秒钟内解读十几万字的名著——阅读的过程可以轻而易举被人工智能代劳,知识性工作不再是人脑的专属。AI,这个由代码与算法孕育的“新物种”,应用场景、占领领域越来越多,人的存在感随之走低、焦虑感则随之走高。

AI,恰是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阅读的原因。在AI时代,提问的能力将区分两类人:一类被动消费算法投喂的信息快餐,一类主动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思维坐标系。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AI时代,毛姆的名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以及吴宓先生的“造人时势原无据,慰我生涯幸有书”具有了新的内涵。贵州先贤姚华的“皮骨任人牛马,影形容我壎箎”看得更透彻,意即“人食五谷,为了生存,这副外在的皮骨难免要任人像牛马一样驱使,但我的精神世界却只能由我一个人来掌控”。可见,阅读是人在世间的“锚点”,紧扣大地、紧扣内心,任凭外界时势变局风起云涌,永远能给人一种踏实感、安定感。我们庆祝书籍的存在,更要思考阅读如何成为守护人性最后的堡垒——培养怀疑的能力,赋予历史的眼光,锻造决策的智慧,在技术洪流中保持人之为人的韧性。

“书”和“阅读”之间,就如同“世界”与“我们”之间的一个隐喻: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认识你自己”,也在阅读周边的世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格物致知”,从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此了解自身与所处,达至“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之境。

通过书籍,我们得到包罗万象的知识,却未必了解关于书本身。“世界读书日”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特别策划:“关于读书的100本书”。策划分为几个板块,“读书方法论”“读书与思想”等,为如何有效阅读提供了方法;“中国书籍史话”“书史译丛”围绕和印刷术与书籍史有关的图书,梳理图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讲述中国书籍、世界图书的故事;“读书帮手”从工具书的角度,推介了读书人常用的工具书,同时探索工具书产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所处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小书虫系列”为小读者开了书单;“书话文存”“世界文豪读书随笔系列”“爱书人说书”“名家读书”,通过古今中外的“读书故事”“读书笔记”,展现“读书典范”。阅读,终究回归到书本身。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世界读书日”和“全民阅读大会”的风口上,不同的新闻媒体、阅读推广机构和出版机构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策划与创意玩法。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倡议的“阅读一小时”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倡导公众回归纸质阅读。该活动联合国内多家出版机构、文化品牌开展活动,2017年发起以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参与,“每天阅读一小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现而今,阅读早已不限于纸本书,出版机构对纸本书仍保留“情结”,这更多是因为纸本书的“经典特质”。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是需要耗费极大成本的,因此只有重要的信息才值得被记录下来,其中的诸多经典之作,无疑是以纸本书的形式呈现,进而藉由纸本书得以传承至今,它们成功地经受住时间洪流的冲刷,由此天然带有“经典特质”。

澎湃新闻自2018年起推出“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以来,7年间记录了上千个通勤阅读场景。报道从最初的“偶然发现”,逐渐演变为一场长期的社会观察实验,通过摄影、访谈、统计和书单等形式,成为理解都市人阅读习惯与文化生态的独特窗口。今年4月,澎湃新闻在上海的晚班地铁上访问了15位在地铁上看书的都市夜归人,了解他们在读什么、为什么阅读以及如何看待地铁阅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走访多家出版机构的阅读推广布局与营销策略,总结了一系列趋势与高频关键词。

其中,趋势有三:其一、线上线下融合、多元领域的跨界融合助力阅读场景、阅读生态构建,是诸多出版机构都在探索的方向之一。例如,线上,苏美社与知名科普达人“不刷题的吴姥姥”合作,通过直播,实现知识科普与艺术出版的跨界联动;其二、通过内容创新与场景化营销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是出版机构构建阅读生态的关键。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城市的文艺入口:桂林&安顺阅读双城记”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文学、艺术、文旅的深度融合,激活两地共有的文化基因。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山民叙——戴明贤艺事展”“文艺作为入口:探寻阅读城市的路径”研讨会等活动;其三、品牌化、矩阵化、IP化是出版机构在内容开发和营销探索中的显著趋势。IP+产品、IP+直播、IP+差异化营销……出版机构逐渐探索构建多元品牌矩阵和品牌IP能量挖掘的方向。

高频关键词有二:其一、精准营销。这是出版人提及较多的高频词,也是各家出版机构都在探索的方向。多位出版人提到,当前,重要节点的阅读推广和营销,让读者需求从价格导向转向内容价值导向。而针对大众内容价值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出版机构需要精准定位人群、精准提供相关内容及活动,提升阅读推广效能。同时,平台流量获取成本提升、部分用户对“活动套路”疲劳感加剧、内容分发垂直化等趋势也愈加明显;其二、技术赋能。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版机构纷纷借助技术力量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将其运用在阅读推广探索与图书营销中,以提升和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导向的消费需求弱化以后,阅读体验的创新成为读者获取信息、刺激消费的直接着力点。此外,短视频与直播电商拓展,与影视、文旅、游戏等的跨界合作创新,人工智能辅助营销等方式,成为不少出版机构在探索的技术赋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