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士在中国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23日        版次:A07    作者:

《读书》2025年4月号,月刊

美国学者马士1874年来华,在中国海关工作长达30余年,且作为总税务司赫德的主要助手直接参与了多项外交活动,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学术的出发点。其三卷本名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曾被公认为是研究中外关系史的“标准书籍”,影响了几代学人,汉学家费正清更是称他为“精神上的父亲”。最新一期《读书》杂志刊发相关文章,回望马士在中国的历程。

文章从费正清写起。1929秋,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费正清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穿越大西洋的航程中读完了马士的三卷本名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这部书成为费正清“走向中国的最初经验”。为此,他在英求学期间专程前往马士位于伦敦郊外的寓所,拜访这位国际公认的“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史学家”。

在作者笔下,“马士在中国”的命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马士在中国度过的职业生涯。自1874年从哈佛毕业来华,被中国海关录用,马士先后供职于天津、北京、上海、北海、淡水、龙州、汉口、广州等处海关,1896年升迁为税务司,1903年任总税务司统计部秘书,至1909年因健康原因退休,定居英国。马士在中国海关工作时间横亘三十多年。有学者很早就指出,马士“服务中国的历史”,也构成“他一生学问的背景或出发点”;二是马士著述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马士晚年产出的几部重要著作,《中朝制度考》《中国公行考》《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五卷、《太平天国纪事》《远东国际关系史》,无一例外偏重于中外商务与交涉诸问题。尤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被后世视作“在中国外交史的撰著方面,最早推动其提高水准的划时代著作”。

文章将重心放在马士著述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上。马士凭借丰富的西文史料、严谨的著述态度,将中国外交史研究推上新高度。《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梳理了清晚期(1834年—1911年)的对外关系史,这部著作在出版后的几十年中成为国际汉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参考书,深刻影响了蒋廷黻、罗家伦、郭廷以、陈恭禄以降数代学人。马士去世后,知名外交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郭斌佳撰文纪念,推崇其人为“一位博硕的学者”,并给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高度肯定:“在博士著作这部书的时候,关于清朝的外交史,并没有一种整部的书籍可以做参考的。所以他就收集了英美各国的档案以及各种有关系的西文书籍,著成此书。用一人的功力,做这件巨大的事业真有惊人的地方。书中搜罗材料,非常广博。直到现在,研究中国外交史的人,时常要借助于这部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