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城》2025年4月号,月刊
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凭借《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一书,为国内读者所熟知。该书译介为中文出版以来,曾被“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等多个知名图书榜单评选为年度图书,堪称微观史写作的典范。最新一期《书城》杂志刊发文章,介绍了卡洛·金茨堡最新翻译为中文出版的作品《线索与痕迹:真的、假的、虚构的》。
文章介绍,《线索与痕迹》收入卡洛·金茨堡撰写的十五篇文章、一篇附录和两篇前言,这些针对不同案例的文章,以历史研究面对的线索和痕迹为中心,揭示历史研究中的叙事——真的、假的和虚构的叙事与历史真相的关系。这些文章贯穿了作者对自身学术道路中认知转折的回忆,与怀疑主义和历史叙事虚构论等观点展开的争议,以及对微观史与宏观史之间复杂关系的辨析和关于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之间的辨异和互补等议题,是关于微观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学术成果。从这些文章的研究视角、案例类型和论述风格来看,它们充分呈现出金茨堡微观史研究的特征:在不同的事件主角、叙事方式和或明晰或隐晦的研究观点之间转换视角,细心地在人物行为、话语及既成影响中辨析、提取有价值的线索和痕迹。
作者从《线索与痕迹》中读到了《奶酪与蛆虫》的感觉。文章引用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对《奶酪与蛆虫》的评价,认为该书把微观史学方法发挥到极致,同时指出,微观史学家的目标往往更具智识上的雄心,他们会像福尔摩斯那样提出“对于琐屑细节的观察”,从而得出重要结论。即使这些史学家并不妄求从一沙一尘中揭示整个世界,他们也的确宣称要从地方素材中概括出整体性的结论。作者在阅读《线索与痕迹》时,也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它不是一部体例完整、论述全面的微观史方法论专著——作者甚至多次把它称作“随笔”,但是仍然具有智识上和学术论辩上的雄心;尤其是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细碎现象和分裂话语的辨析中所体现的对人类苦难记忆与人道情感的捍卫之心,表达了历史学家应有的正义伦理。他对历史研究中的新怀疑主义和模糊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之间界限观点的耐心分析,既显示了一种审慎的学术理性,也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当前特别需要的、从史学方法论切入历史研究中的正义伦理议题,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微观史学的典型书写》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