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团圆社区。

团圆社区法治文化广场。

在息烽县永靖镇,一座充满活力的安置社区——团圆社区,正以崭新的面貌见证搬迁群众的幸福蝶变。这里不仅承载着360多户1500余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美好愿景,更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让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6月,来自息烽县10个乡镇的搬迁户集中入住团圆社区,这里从一片偏僻之地发展到如今地下停车场、警务室、卫生室、帮扶车间、幼儿园、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住进楼房,家电家具齐全,生活也方便,真舒服。”社区居民刘开明搬进新房后特意做了一块牌匾“感党·感恩,感谢各级政府,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挂在饭厅内,提醒自己要懂得感恩,而他也用多年学习的中医知识义务为邻居们调理身体。
走到小区楼下的休息亭,几位长者围坐一起闲聊。“以前住在山里,看个病都要翻几座山。现在,卫生室就在楼下,家里人看病治疗太方便了。”“门口就是公交站,要去哪里出门就能坐车,那是以前爬坡上坎时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孩子上学要走40多分钟的山路才能到村校,学习时间全耽误在路上。入住小区后,孩子就近入学,学习成绩都提高了好多。”大家言谈间都对如今的生活赞不绝口。
搬到小区后,不仅居住环境有了大改善,经济收入也有了大提升。4月25日中午,居民罗登琴正步行到社区内的贵州金禧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的身影,正是社区“家门口就业”的缩影。她笑着分享道:“以前做农活靠天吃饭,经常入不敷出。从流长镇搬来后,公司免费培训制衣技能,工作时间灵活,既能接送孩子,每月还能挣4000多元!”
金禧服饰自今年初投产以来,已吸纳3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现场负责人白永春介绍:“我们正计划扩大规模,新增200个岗位,年产量将达2万套校服。”像制衣厂这样的就业帮扶车间,社区还有贵州跃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布局中药材、油菜种植,水稻、蔬菜、菊花育苗,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吸纳10余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20余人灵活就业。
就业,是搬迁群众的生活保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敬奎介绍,除了就业帮扶车间,社区还有农机服务队、粮油加工厂、矿泉水厂等企业,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用工车间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带动631人稳定就业。2024年搬迁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同比增长超10%。
社区的温暖不仅体现在“钱袋子”鼓起来,更流淌在邻里互助的真情中。2020年7月,社区居民徐杰翻越两米高墙跳入深塘,救起溺水母子的事迹至今被传为佳话。当时,不会游泳的他腰椎间盘突出旧疾未愈,却毫不犹豫为生命奔跑,最终用勇气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被救男孩如今已认徐杰为“干爹”,这份情谊成为社区“以真心换真情”的生动注脚。
而社区的另一位“贴心人”——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浪,则是搬迁群众心中的“定心丸”。这位退伍军人扎根基层5年,为特困户更换插座、帮脱贫户申请医疗报销……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化解难题。面对党员老龄化、居民融合难等挑战,他创新推出老党员“故事会”,激发支部活力。在他的推动下,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增长、邻里关系日益和谐、干部创业激情倍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团圆社区的蜕变,还体现在文化生根与社会共治中。逢年过节,社区广场上,搬迁群众都伴着音乐跳起传统花灯舞;端午节的粽香飘满楼道,各族居民围坐共享佳节;“儿童之家”里,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笑声朗朗。社区还组建了理论宣讲、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队,调处纠纷、整治卫生、维修家电……点滴服务汇聚成“家”的温暖。
从“忧居”到“优居”,从“脱贫”到“致富”,团圆社区的故事写满了奋斗与希望。搬迁户王道科创办木材加工厂,带动10人就业,人均工资5000元;黄开杰自力更生开办便民超市,如今生意红火;王润军的女儿王琳大学毕业后回到基层参与乡村振兴,春节回家时用歌声为邻里带来欢乐……王敬奎感慨:“我们不仅要让群众‘住进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团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精细高效,搬迁群众脸上笑容洋溢,手上忙碌不停、心里充满干劲。未来,这里还将深化“五治”融合、优化职业培训、拓展志愿服务,让“稳得住”的基础更牢,“能致富”的道路更宽。
在团圆社区,搬迁群众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幸福,用团结的力量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这里的故事,是关于希望的重生,是关于家园的新生,更是关于“稳稳的幸福”最温暖的诠释。
王倩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 /文 杨才江/图
(《易地搬迁筑新家 同心共绘幸福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