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劳动模范张谨:

用匠心守初心 以平凡铸不凡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5月04日        版次:A02    作者:

今年“五一”前夕,贵州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贵州吉禹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银饰加工技术主管张谨获得表彰。

从银饰工坊到创新工作室,从家族传承人到非遗大师,从银匠到劳动模范……多年来,张谨秉持“守一份艺、传一份情、兴一方业、惠一方人”,将苗族银饰与现代创新融合,传承民族工艺,带动村民就业,助力文旅发展,用匠心与担当书写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篇章。

打破旧俗 开启银饰传承新章

初见张谨,一袭苗族服饰勾勒出利落身形,说起话来逻辑清晰、语速飞快。由于常年从事银饰加工,她一双灵巧的手上老茧丛生,指腹处还留着细密的划痕,左手食指因制银时受伤而微微变形。

在“银饰之乡”黔东南州黄平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已久,却长期受“传男不传女”的旧俗束缚。生长于此的张谨自幼对银饰制作充满好奇,常偷偷跟着父辈观察锤錾工艺,13岁就能独自打制一件像样的银饰,从此与这份技艺结下不解之缘。“我父亲从前总说‘女娃学不会’,可我偏要试试。”谈及家族传承,张谨眼中满是热忱。

正是这份对银饰制作的热爱和执着,让父亲主动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将祖传技艺尽心相授,就此开启了她作为家族首位女性传承人的“守艺”之路。

为让苗族银饰从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张谨一头扎进技艺钻研与文化深掘中,翻阅古籍、走访匠人,深挖每件银饰背后的文化脉络,并大胆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传统苗族银饰制作中。“它们不是冰冷的饰品,而是苗族姑娘穿在身上的嫁妆,更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

凭借这份执着,张谨迅速掌握了苗族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等30余种传统工艺,成为苗家公认的“银饰女工匠”。

创业创新 推动银饰文化发展

随着技艺日益精湛,张谨不再满足于闭门守艺,而是萌生出让苗族银饰“走出去”的创业念头。2008年,为传承和推广苗族银饰制作,张谨拿着借来的5700元钱,来到花溪区青岩镇,经营起一家“贵州苗族印象”银饰工坊,开启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张谨初期专注技艺、不善经营,走了不少弯路,好在她凭借创新与融合不断积累经验,度过了艰难的3年。“那时店面不足12平方米,货品不到100件,资金、货源样样棘手,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当时心里特别着急,但我告诉自己必须咬牙坚持。于是每天穿着苗族服装在店门口‘敲敲打打’,靠着装和手工活计吸引游客。”回忆当时情景,张谨依然难掩激动。

躬耕者,皆身披光芒。2014年,张谨创作的作品《银凤冠》,获首届中国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银奖;2016年,其设计的苗族嫁妆系列银饰作品,在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五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上深受好评,同年获评“贵州民族银饰工艺大师”,并加入贵州吉禹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将现代时尚元素和贵州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推动企业银饰产业由产品单一迈向多元发展;2019年,她作为贵州代表,携银与染、织、绣等传统手工艺融合的创新产品,参加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广获好评;2020年,张谨凭借龙凤系列银饰作品获评“贵州民族银饰艺术大师”。

示范引领 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2023年5月,在青岩镇龙井村“一个龙井村、百个布依坊”人才引进计划的感召下,“张谨龙井银坊劳模创新室”应运而生,成为龙井村百坊中唯一的银坊创新工作室。

在这里,张谨打造的“黄小西吃晚饭”伴手礼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创新推出的银饰与布依族刺绣、蜡染结合的系列产品,带动龙井村文旅产业增收超百万元,还探索出“展、产、学、研 沉浸式体验”模式,在该模式下构建“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与院校等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累计举办银饰加工技能培训班20余期,培训学员500余人,带动上千人实现灵活就业。

在青岩镇打造银饰产业的同时,张谨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特意将公司50%的岗位留给家乡年轻人,实现“异地创业、家乡就业”双向带动,且100多名徒弟中半数以上为女性,让女性也能够在银饰技艺中绽放光芒。

“我希望能为家乡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不仅是养家糊口,也让他们在实现价值的同时,把银饰文化传承好、弘扬开。”张谨说。

对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张谨感慨:“劳模称号既是荣耀更是鞭策。我只是个会打银的手艺人,今后更要把劳模精神刻进骨子里,让更多人看见、喜欢贵州的银饰文化,通过文化变现的方式,带动更多人靠双手劳动致富,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从打破“传男不传女”旧俗的“叛逆女孩”,到带动千人就业的“银饰女工匠”,张谨用30余载光阴证明,传统技艺不是封存的记忆,而是能在创新中激活、在传承中富民的“活水源”。未来,张谨将坚持以匠心守艺心、用创新焕新生,全力做好苗族银饰非遗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助力民族文化永续传承和乡村振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