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物业进村 满意服务到家

——花溪区青岩镇创新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5月06日        版次:A04    作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今年3月底,农业农村部举办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视频发布活动,发布全国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46个典型案例。其中,花溪区青岩镇的“红色物业进村 满意服务到家”入选,是贵州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青岩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率先推行乡土味“农村物业”治理模式,以公益性为主,探索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成立红色农村物管队,着力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管、用等难题,取得“土方”治“顽疾”的显著成效,让“农村物业”管出党群齐心、环境优美、邻里和睦,实现农村“小物业”推动基层“大治理”。

聚焦治理困局 党建引领破题

4月底,来到青岩镇山王庙村,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房前屋后由农村物管队主导种植的三角梅已长出嫩叶,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茁壮成长。从山王庙村一村试点到青岩镇全镇推广,红色农村物管队正由点及面,推动实现“红色物业进村 满意服务到家”。

“2023年4月,在青岩镇政府指导下,山王庙村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这就有了全镇第一支红色农村物管队。”一提到这事,山王庙村红色农村物管队队长王文敬难掩脸上的喜色,他的喜悦源于基层治理难题的“破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青岩镇各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也大变样。但由于公共服务水平不够、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大量游客到来,环境卫生保洁难、基础设施运维难、水电管网管护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增加了村“两委”的运行成本和管理难度。

“村里没有更多经费,也请不起那么多人。”王文敬一语道破曾经的治理难题,过去“只建不管”或“重建轻管”的问题,不是一村之力就能解决的。

为此,青岩镇聚焦党建引领探索成立红色农村物管队,通过做好乡村建设“后半篇文章”,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助推乡村治理质效提升。

就这样,一支由党员、网格员、保洁员、护林员、退伍军人、工匠等不同群体共11人组成的山王庙村红色农村物管队应运而生,主要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维护、公共绿化管理等服务工作。不管是疏通管道、修缮房屋,还是农村“五治”、产业发展,这支红色农村物管队随叫随到,“有事找物管”成为山王庙村群众的共识。

去年,青岩镇将红色农村物管队模式在全镇推广,成立17支物管队,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有效解决村干部管理精力不足的难题,形成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最大治理合力。

在此过程中,青岩镇制定和完善 红色农村物管队相关制度,明确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阵地,保障队伍规范运行。

紧盯群众需求 优化两项服务

今年开春后,山王庙村村民罗大地打算新建家里的门头和厢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村里的红色农村物管队。“物管队报价低、干活踏实,让人放心。”罗大地对物管队竖起大拇指。

群众有事,物管接单。物管队接单后,负责修缮门头的是建筑能手王昌成,他既是物管队队员,也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凭借20多年的建筑经验,他把门头设计得敞亮美观、打造得结实耐用,赢得主人家的由衷夸赞。

最初加入物管队,王昌成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村里有号召,那我就用这门手艺给乡亲做活路、办实事。”加入物管队后,王昌成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为村民无偿提供一些简单的维护服务,凭借踏实的态度和出众的手艺赢得口碑和信任,越来越多订单接踵而至。“即使是有偿服务,我也会按市场价打折。”王昌成坦言,情谊比赚钱更重要,这样的“双向选择”更具稳定性。

在红色农村物管队,像王昌成一样的队员并非个例。物管队成立后,广泛吸纳村里的能工巧匠加入,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聚焦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自身的技艺特长,积极投身到村寨管理和服务中,激发出乡村治理的蓬勃活力。

实践中,红色农村物管队推行“无偿服务+有偿服务”运行机制,通过全面梳理群众需求、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持续细化服务清单,让物管队既有“民生温度”又有“发展厚度”。

无偿服务方面,红色农村物管队推出8个大项、29个小项的无偿服务清单,提供公共区域管护、环境卫生维护等公益性服务。同时,针对“一老一小一低一贫一弱”等特殊群体无偿提供家政、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以“温情”为关键词,让惠民生、暖民心落在实处。

有偿服务方面,围绕群众的个性化需求,红色农村物管队推出闲置农房盘活、农房修缮管理、生活物资配送、垃圾回收处置等8个大项、39个小项的收费服务项目,参照市场价收取服务费,以增强物管队的“造血”功能,推动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

“今年,结合村里的产业发展,红色农村物管队又拓展了新业务,为村里的果园、山庄等免费推荐和培训服务员及工人,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山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田介绍,红色农村物管队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免费搭建对接平台,提供就业培训,精准匹配本地用工需求和村民就近就业意愿,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双赢。 (下转4版) (上接1版)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青岩镇17支红色农村物管队共为群众提供无偿服务483次、有偿服务208次,帮助村民、游客解决问题530个,红色农村物管队的“有求必应”,绘就了乡村幸福新图景。

打通共治堵点 重铸乡村形魂

距离青镇古镇不到两公里的龙井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沉浸式感受布依风情。走进龙井村,不少游客诧异:这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垃圾桶,村里的环境却非常整洁,究竟是为何?

“这可少不了红色农村物管队的功劳。”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德国说,龙井村红色农村物管队有13名成员,每个人都是“领头羊”,他们带动村民开展修复破损道路、种植三角梅、提升旅游服务等工作,人人参与让龙井村越来越美。

每天,红色农村物管队队员陈登英都要去她负责的古井区域打扫。这口古井流淌了数百年,从未干涸,世世代代滋养着龙井村,是龙井村的“门面”。

“几乎所有到龙井村的游客,都要来看看这口古井,这可关乎龙井村的名声咧。”陈登英说着,顺手捞起水里的几片枯叶,清澈的井水绕村环流,为村寨增添不少色彩和活力。在多年的常态维护中,越来越多村民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鼓励村民参与共治,红色农村物管队依托“四评五扣”机制,建立“红账本”和“黑账本”,按照“平时积分、季度报账、年度算账”模式,以村民“自治、精治”成就乡村“共治、善治”。

“红账本”围绕“四评”定期举行评议会,激发村民争先创优的活力。“四评”即评家风表现、产业带动、公共服务参与度、贡献比例。物管队根据村民的表现进行打分,以“红账本”实时记录参评家庭的加分情况。在“红账本”的激励下,越来越多“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最美清洁户”等涌现,成为村民争相效仿的好榜样。

“黑账本”围绕“五扣”定期举行专项巡查,动态化管控“五乱”行为。“五扣”即房屋乱搭乱建扣分、污水乱泼乱倒扣分、垃圾乱分乱扔扣分、厕所乱排乱用扣分、酒席乱办乱收扣分。物管队用“黑账本”实时记录扣分情况,对扣分家庭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做好常态整改“回头看”,不断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家风、民风同步改善。

“‘红账本’加分,‘黑账本’扣分,还要定期上红黑榜,公示各家的加减分行为,年终算总账。”龙德国说,“红账本”与“黑账本”并行,推动了“小家庭”与“大治理”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在建好的基础上管好农村基础设施,才能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青岩镇党委书记刘海峰说,青岩镇通过“红色农村物管队”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有益于乡村精细化管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打造了“轻车壮马畅路聚力”新格局,让党建强起来、群众干起来、基层活起来、环境美起来,带动全镇“乡村更加靓丽、游客更加青睐、治理更加有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