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超越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极大优越性,成为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选择,并非偶然之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源自于广泛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底气,表现为对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独创和完善了领导核心一元与政治结构多元的特色制度构建。
A 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一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穿制度构建始终,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目标一致性维度出发画出最大同心圆,执政党和参政党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参政党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三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强调“求同存异”和“大一统”思想。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同存异”、“大一统”思想融入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构建之中,尊重包容差异,团结统一力量,形成“合作-协商-共识”的政党关系,推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宽广的政治包容性。
B 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证明的人类伟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开展探索,或学习西方两党制、多党制,或效仿有些国家尝试议会制,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中国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运用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构建中,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于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形成。
C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向世界政治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制度创新,是中国向世界政治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提供的中国方案。
从政党制度结构上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独揽,也不是多元竞争,而是把核心一元与结构多元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核心一元与结构多元的特点,既保证了各政党、各阶层及其他社会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和进行有序政治参与,又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从而使政党制度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从政党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不是执政党同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而是执政党同参政党的关系。这种和谐的政党关系,决定了政党之间不会为争夺政权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互相拆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耗;决定了不会出现各个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因而避免了政治危机中经常出现的政局不稳、政权频繁更迭、社会秩序混乱等现象;决定了不会出现一个政党政策以否定另一个政党政策为目的的情况,使国家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从社会整合上看,我国的政党制度,可以通过意识形态整合,凝聚共识,使各政党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之下;可以通过政治资源整合,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上来;可以通过利益关系整合,正确处理和协调利益矛盾,特别是新老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凝聚人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保持政治、社会稳定。
(作者系中共毕节市七星关区委党校讲师。本文系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新发展理念与多党合作高端智库“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招标重点课题“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路径研究”〔SHZXZD2406〕研究成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