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一段特殊的旅程。提及更年期,不少人总会联想到脾气暴躁、歇斯底里等负面情绪,事实上,这是对更年期很大的误解。“更年期是女性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起点,更年期不是疾病,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生理转折期,应直面这个特别的生命阶段。通过早期干预、定期监测和个性化方案,可以让更年期女性变得更健康。”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吴孝凤说。
吴孝凤主任介绍,女性更年期在医学上被称为绝经过渡期或围绝经期。简言之,就是从卵巢正常排卵到卵巢完全衰竭之间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卵巢不再规律地生产健康的卵泡,月经随之改变,身体也会因为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性下降而出现一系列变化。
女性40岁后陆续开始进入围绝经期,这是向更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伴随着卵巢功能衰退、雌孕激素降低到一定水平,女性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更年期症状,包括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情绪波动、记忆衰退等,这些不适症状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女性的工作和生活。之后,伴随着体内雌激素的持续缺乏,女性通常在60岁之后会面临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如骨质疏松、骨折、心血管疾病等。
《2024年中国女性健康状况白皮书》显示,72%的更年期女性出现潮热盗汗,65%存在睡眠障碍,53%经历情绪波动,但七成患者将症状误判为亚健康,主动就医率不足三成。“更年期不是病,但它是疾病的温床。更年期保卫战并非是单纯的雌激素退场。”吴主任说,面对更年期,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积极地面对更年期,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医疗干预。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更年期门诊建设,建议女性在出现影响日常生活的更年期症状时及时就诊,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积极干预,从而提升更年期及老年阶段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更年期是多系统的协同重构
中国女性进入围绝经期的平均年龄为46岁,但更年期相关症状以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是一场涉及神经、内分泌、代谢等多系统的协同重构:血管舒缩症状以潮热、出汗最为突出,表现为突发性面部潮红伴大汗淋漓,夜间发作可能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通常会持续4至5年之久,甚至有少数病例症状可以持续超过10年;神经类症状可表现为情绪过山车,比如莫名其妙的烦躁、焦虑、抑郁等,部分女性还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减退等情况;代谢变化则表现为腰围悄然增长、体重增加、内脏脂肪也可能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大大提高等。
同时,更年期的月经变化犹如身体发出的加密电报,需要女性以科学知识为密码本进行破译。“40岁以上女性应建立月经健康档案,因为更年期女性最直观的生理变化往往体现在月经上——周期混乱、经量波动、突然闭经……这些变化不仅是卵巢功能的晴雨表,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信号灯。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2——8年不等,连续12个月无月经可确认绝经。所以养成一个记录的习惯,方便我们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吴主任建议。
制定应对计划帮助平稳过渡
更年期过程可能伴随多种身心变化,但通过科学认知和积极管理完全可以平稳过渡,拥抱健康的中年生活。
“在这个生理过渡期,骨骼中的钙质流失速度可达到每年1%-3%,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屏障也悄然改变。科学管理能使骨密度流失减少50%,规律运动可降低30%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吴主任说,比如在清晨阳光下进行30分钟太极或瑜伽,阳光中的维生素D合成与舒缓的运动可以形成天然的抗骨质疏松配方。还可在膳食中增加亚麻籽、豆浆等植物雌激素来源,让天然营养成为身体过渡的缓冲剂。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规律,按时休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生活内容;管理情绪,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憋尿、久坐等;避免外界伤害,避免摄入有害物质,不吸烟、避免二手烟等。
此外,更年期妇女出现心理变化时,要及时向医生、朋友或亲人倾诉烦恼。当更年期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过早进入更年期(45岁前),建议到更年期保健门诊或妇科、内分泌门诊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更年期综合健康管理,必要时应用绝经激素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更年期女性思维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骨密度降低等,都是由于绝经导致人体长期缺乏雌激素引起的。绝经不可治愈,也不可能逆转,所以要及早进行医疗干预,绝经激素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吴主任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
(《让更年期女性更健康》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