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乡村振兴“椒”响曲

——开阳县高寨村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一瞥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版次:A04    作者:

高寨村的辣椒种植基地。

椒农正在为辣椒封窝。

6月23日上午,在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高寨村的辣椒种植基地里,一尺多高的翠绿椒苗随风摇曳,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十余名村民正在田垄上对椒苗进行封窝作业,以加强保温保湿,让椒苗长势变得更好。

基地旁,3000多平方米的辣椒育苗大棚在完成育苗任务后也没有闲置,村民充分利用椒苗移栽后的空档期种植西瓜,等到八九月份辣椒上市的季节,西瓜也会同步成熟。

“现在正是椒苗管护的关键时期,大家都在耐心细致地打理这个致富产业。”高寨村党支部书记田超说,辣椒种植是高寨村破解发展难题,奏响产业振兴乐章的关键“音符”。

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曾是高寨村甩不掉的“标签”。田超说,虽然村里的基础设施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想让村民腰包真正鼓起来仍是难题。2021年,该村“两委”瞄准本地气候适宜、土壤富硒的优势,在充分调研后选定辣椒产业作为突破口。

“当时村里要种辣椒,大家都捏着一把汗。”田超说,为打消村民顾虑,党员干部带头种了100多亩试验田,试种了10多个辣椒品种。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党员干部白天扎在田里,晚上捧着技术书籍钻研。“那时候天天盯着椒苗数叶子,生怕哪株长势不好。”田超回忆道,试验田当年实现收益9.6万元,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点燃了村民的热情。

初尝甜头后,高寨村创新探索“1+1”混合发展模式,2022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资49万元,党员干部与村民筹资21万元,共同成立村集体控股的贵州开阳鑫鑫工贸有限公司,集中流转540亩土地,推进辣椒规模化种植。“让大家都来当股东,积极性自然高涨。”田超道出关键,“1+1”模式打破了“少数干、多数看”的困局,村民以股东身份深度参与种植、销售全过程,实现产销效能倍增。

这场“椒”响曲迅速引发村民追捧,入股人数从8人激增至661人,参与种植的脱贫户、监测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2024年,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驱动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收82.84万元,公司营收突破443.47万元。趁着辣椒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高寨村以统一供苗、供肥、包销模式向外辐射,带动杠寨、石头等邻村种植辣椒1200亩,与50余户签约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为了应对市场风险,高寨村未雨绸缪延伸产业链,在销售鲜椒的同时开展辣椒深加工。村里建起了辣椒烘干线,可日加工鲜椒近2万公斤。

在8公里外的杠寨村,糟辣椒加工厂也在村企合作中应运而生。“杠寨村出厂房,我们出设备,合力延长产业链。”高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加工厂负责人周明华介绍,加工厂生产线的清洗、滤水、剁碎、搅拌等工序都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满产时日加工量可达1万公斤,吸纳10名村民就业。“车间通过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降低了成本。”周明华说。

2024年,烘干和糟辣椒两条加工线消化鲜椒逾25万公斤,为高寨村筑起了抵御市场波动的坚实防线。同时,村集体经济公司成功申报贵阳贵安市级专家工作站,获建站经费15万元。

今年以来,在巩固“土专家”“田秀才”带动作用、引领科学种植的同时,高寨村积极对接对口科研资源,依托市级专家工作站与省农科院辣椒所专家团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重点在辣椒深加工、保鲜等关键技术环节争取技术支持。通过建立“定期会诊+远程指导”的长效帮扶机制,专家团队深入指导当地辣椒产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精准移栽等关键农时节点给予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为高寨村辣椒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专家团队与村集体经济公司还共同发力,探索鲜椒、糟辣椒等深加工产品的电商销售,着力拓宽市场销路。

“让群众种好辣椒只是起点。”田超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辣椒做好文章,一方面进一步扩大辣椒种植规模,带动群众种好辣椒、卖好辣椒;另一方面,认真分析研判,找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辣椒新产品,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大家的日子像辣椒一样红火。”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 文/图

■记者手记

高寨村的实践,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其“成功密码”在于立足资源禀赋选准产业,用“支部引领+干部带动+人才支撑”激活内生动力,以全产业链思维抵御市场风险,最终实现“村集体增收、合作社盈利、农户致富”的三赢局面。更应看到的是,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要来的,而是像高寨人那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用智慧培育出来的。这抹亮丽的“辣椒红”,正是新时代黔中乡村最动人的底色,只要找准路子、撸起袖子,黄土地照样能长出“金疙瘩”,山沟沟也能变身“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