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乌当区中心城区 。

贵州嘉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生产线。

陈星星向市民介绍布依族特色美食灰豆腐。
近年来,乌当区不断深化“人才兴区”战略,做大健康医药主导产业,做优电子信息制造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面布局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为人才打造优质的就业创业平台。近年来,乌当籍人才回流现象愈加明显。
带项目回乡
填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空白
连日来,贵州嘉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皓正全力筹备“新能源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项目的验收工作,并往返广东、贵阳两地,推广电动车“换电租电”服务,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今年32岁的孙皓,是土生土长的乌当人。201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到深圳、北京等地工作。其间,他还前往澳大利亚留学攻读硕士。这些经历,不仅让孙皓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企业管理与运营的实践经验,也为他返乡创业打下了基础。
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孙皓带着团队与项目回到乌当区,成立了贵州嘉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拆解、分容、梯次利用及打粉回收。
孙皓回忆,彼时的贵阳,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的企业,而新能源汽车却逐年增加,按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至8年计算,贵阳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高峰,潜力巨大。
正是看中这一点,孙皓毅然选择返乡投身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事业。“在外读书与工作期间,我一直关注家乡发展,深刻感受到了家乡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所以,一有机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回乡创业,希望助力家乡发展。”孙皓说。
公司落户乌当区,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多次深入项目建设现场,了解公司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孙皓个人还取得了贵阳市颁发的“筑才卡”。
“返乡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了贵阳、乌当对发展的重视、对企业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望,也坚定了我返乡创业的信心。”孙皓介绍,仅4年,公司团队就取得了10余项专利,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还建成“废旧动力电池拆解与pack组装线”“废旧动力电池破碎分筛线”“废旧电池极片破碎分筛线”等生产线,具备年处理5万余吨废旧动力电池的能力。目前,公司正在进行设备中试,通过验收后就可正式投入生产。
此外,今年5月,孙皓还带领团队推动了电动车“换电租电”服务项目落地,进一步深化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当前,公司‘换电租电’主要服务对象是快递小哥。我们已在广东和贵阳投放了300个换电柜、3000块电池,累计服务快递小哥2000余人。”孙皓介绍,电动车“换电租电”服务与共享充电宝一样,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取随用,非常快捷。
“这几年,我们先后走进贵州财经大学、安顺学院等高校招引人才,吸纳了4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团队。”近年来,孙皓带领公司稳步成长、规模持续扩大,个人身份也有了变化——如今,他还担任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一职。谈及未来他说,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及研发新产品,同时多方联合共同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乌当区,为乌当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深耕文化传媒
传递家乡好声音
“灯光,准备。摄像,准备……”这是贵州全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日常,也是公司总经理陈军的日常。
陈军是乌当人。2006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第二年,他从北京返回贵阳,先后在贵阳广播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贵州站、中华工商时报贵州站等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那时,我还没有创业的想法,就想找个离家近的工作。”陈军说。
2016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陈军敏锐地捕捉到了创业良机,遂辞去较为稳定的工作,踏上创业之路——他创办了贵州全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影视制作、宣传推广、电商服务、软件开发等业务,积极传播正能量,讲好贵州故事,传递乌当好声音。
“当时公司只有3个人,既要跑市场开单,又要负责视频制作,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陈军说,公司初创时,得到了乌当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不仅解决了没有办公场地的问题,还很快打开了市场。
2018年,业务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陈军意识到传统媒体人的思维已不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于是,他开始转变思维,发展全媒体,逐步构建全广网、全广国际、全广影视、全广优选等全媒体矩阵,通过媒体力量助力家乡发展。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公司团队从最初的3人扩展到了20余人,其中不乏海归博士。业务范围也从乌当区逐步覆盖全省各市州,全媒体平台粉丝总量超500万,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绿色网络文化工作室”“贵阳贵安绿色网络工作室”。
这几年,虽说业务量不缺,但公司发展陷入了瓶颈。为此,陈军不断升级业务,聚焦家乡山地农业、避暑旅游等产业,开拓直播带货、短剧等业务,推动公司与家乡同频发展。
“业务升级,制度也要升级。”今年,陈军在公司施行“合伙人”制,变优秀员工为公司股东,激活团队干事创业的动力。同时,制定完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推动业务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接下来,我计划向杭州等省外地区拓展业务,宣传展示美丽乌当、活力乌当。同时,持续关注乌当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为乌当区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市、区政协委员,陈军坚信,随着家乡的不断发展,公司也会越来越好。
回村当新农人
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卖豆腐,卖灰豆腐,酸汤荞灰豆腐……”
每天早晨,陈星星都会穿着布依族传统服饰,在乌当区新创路街道富康路菜场旁的“灰豆腐”小店前,售卖布依族特色美食——灰豆腐。
陈星星是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下院村的布依族女孩,从小就给父母打下手制作灰豆腐,对灰豆腐的制作工艺了如指掌。
“灰豆腐好吃,但工艺比一般豆腐制作复杂,有选豆、泡豆、磨豆浆、滤豆浆、点豆浆、压豆腐、染豆腐等环节。”说起灰豆腐的制作流程,陈星星如数家珍。
2023年7月,陈星星研究生毕业。和身边的许多同学、朋友不一样,她没有选择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到农村,做起了“灰姑娘”——卖灰豆腐。
家人、朋友、同学都疑惑不解:“为什么?”
“回村创业卖灰豆腐,是我埋藏心里多年的想法。”陈星星说,偏坡山清水绿,是传统的布依族乡镇,很多人都会制作灰豆腐,但由于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等原因,多年来一直处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境地。
眼见制作灰豆腐的人年纪越来越大,村里又缺乏支撑大家致富的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这项传统技艺渐渐没落。陈星星心里焦急,暗下决心:一定要守护这份家乡风味。她坚信,只要把握住短视频和直播带货这个机遇,一定能让灰豆腐走出山村,端上城里人的餐桌。
其实,早在读研期间,陈星星就计划回村创业卖灰豆腐了。为此,她在学校创业创新大赛上提交了关于灰豆腐产业项目的企划书,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现在,我只是把当初摆在纸上的想法变成实践。”陈星星说。
凌晨制作豆腐,早上赶集直播卖豆腐,下午剪辑短视频分享创业故事……回村后,陈星星接过了母亲的灰豆腐制作手艺,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一边在网上宣传推广,一边往返各个大小集市贩卖灰豆腐。
很快,研究生返乡创业卖灰豆腐的故事被人熟知,布依族灰豆腐在网上的曝光量越来越大,每次赶集卖灰豆腐,都有许多人前来和陈星星合影,并向她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灰豆腐制作技艺作为当地豆制品制作技艺中的一种,2023年被认定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陈星星被评定为“贵阳市文化人才(非遗类)选派人员”,7月,取得“豆制品工艺师(三级)”证书。2024年,陈星星母亲王秀芬也被认定为豆制品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4年,在家人的支持下,陈星星在村里成立了豆制品食品加工作坊,并在乌当城区开了一家“灰豆腐”门店,她的灰豆腐事业也从走村串市贩卖到加工作坊、门店销售的转变。
“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带动村里的灰豆腐产业发展,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不再外出求生存。”陈星星说,她已经申报注册了灰豆腐商标,未来,将着手制定灰豆腐生产制作流程规范,推出更多灰豆腐相关的产品,把灰豆腐发展成富民兴村的产业。
(《搭好平台引来“归雁还巢”》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