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促农增收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7月28日        版次:A07    作者:

金俊彦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这要求我们,构建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确保农民在产业振兴中成为真正受益主体的迫切要求。

A 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夯实联结基础

大力培育新动能。一是科技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智能农机、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建设智慧农场、数字农业基地,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品质,为产业增值创造空间。二是模式创新赋能。深化“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康养产业、创意农业等融合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三是绿色优质品牌创建。推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溢价能力。

强化产业联农带农。一是明确产业定位。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引导企业和农户围绕核心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健全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建设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深度融入产业链,在专业化分工中找到位置(如成为企业的标准化原料基地、代工厂、服务提供商)。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加大投入,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冷链物流、仓储保鲜、信息网络等,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B 探索多样化利益联结方式,促进深度融合

推广优化成熟模式。一是“订单农业+”升级。在稳定购销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保底价+市场浮动价”“最低保护价+二次分红”等机制,让农民分享市场红利。鼓励订单合同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双方权责和违约责任。二是股份合作制深化。大力推广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实物、劳务等要素作价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成为股东。关键是要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规范的管理章程、透明的财务制度和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按股分红+按交易量/额返利),确保农民股东有实实在在的决策参与权和收益权。三是利润返还制度化。明确约定企业在盈利后,按比例将部分利润返还给与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农户或合作社,建立长效的利益共享纽带。四是服务带动紧密化。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农户(特别是小农户)提供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全程化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形成紧密的服务纽带。

因地制宜创新联结方式。一是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重点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林地、荒地等资源,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发展乡村产业,让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促进要素规范流动。二是就业创业深度联结。鼓励企业在乡村设立加工车间、生产基地,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获得薪金。支持农民依托产业平台自主创业,发展配套服务或小型加工获得经营性收入。三是“农业+”融合型利益联结。探索“旅游+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等融合模式,让农民在产业链延伸中获益。四是建立风险共担基金。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少量出资,共同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用于应对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损失,增强联结体抗风险能力。

C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联结动力

强化财政精准扶持。一是项目资金倾斜。各级财政涉农项目资金、产业扶持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机制完善、效果显著的龙头企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其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联农设施建设等。二是专项补贴激励。对稳定吸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就业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对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紧密联结机制并取得实效的主体给予奖励或补贴。三是风险补偿支持。设立政策性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订单农业风险保障基金,降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风险、订单履约风险。

加大金融保险支持。一是创新差异化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联农带农主体的专属信贷产品,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简化审批流程。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等。二是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小额信贷、互助合作金融。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三是扩面提标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开发覆盖价格波动、收入损失等的新型险种(如“保险+期货”)。简化理赔程序,确保赔付及时到位。

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涉农企业(尤其是联农带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环评、用地等手续,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完善设施农业用地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质量安全检测、人才培训等体系建设。搭建产业对接平台,促进产销衔接。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益,强化契约精神,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恶意违约、坑农害农行为。健全农村产权保护制度,稳定农民预期。

D 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联结能力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一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高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合作社联合社发展,提升行业凝聚力和市场谈判力。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对接市场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标准化品牌化运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组织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整体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农民主体能力与组织化程度。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开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服务、合作社管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等,提升其就业、创业和参与产业经营的能力。二是培育乡村人才。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吸引返乡入乡人才,培育本土管理人才、技术能手、电商达人等。三是发挥农民组织作用。支持农民通过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起来,提高在市场谈判、政策对话、风险应对中的集体行动能力和话语权。鼓励农民组织代表参与利益联结机制的协商与监督。四是加强示范引导。深入总结各地不同类型、不同产业中成功有效的利益联结模式(如成功的股份合作社案例、紧密的订单模式案例、创新的“农业+”融合案例),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深远意义在于构建一个“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乡村繁荣”的良性循环。唯有建立起真正紧密融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才能让广大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作者系中共贵阳市乌当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