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乌当分局指挥中心一角。

◀俯瞰乌当城区。

◀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智汇云锦孵化基地一景。

①

②
有了AI政务助手,在家即可办理业务;建设“云”药房,区、乡、村共享好药;“红绿灯”智能配时,精准引导车流……近年来,乌当区紧抓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
如今,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正改变着乌当区的经济、市民生活和城市治理,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新路径。
1
AI+政务服务 群众办事更便捷
8月21日下午,市民张莹雪到乌当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职工医保业务。一进入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就将其引导到“贵人智办”AI助手体验区办理。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张莹雪登录贵州政务服务网,进入“贵人智办”AI助手窗口,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填写基本信息、提交材料,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办理。
“第一次通过AI交互的方式办理业务,感觉很新奇,办事流程也方便、快捷。”张莹雪说,通过这次体验,她已经熟悉了流程,以后都不用到政务服务大厅了,在家通过AI助手就能办理业务。
今年3月,依托政务服务全省“一张网”优势,乌当区上线“贵人智办”AI助手,实现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事项“边聊边办”。截至目前,群众通过“贵人智办”AI助手办理事项300余件,平均办理时长同比缩短约40%。办理事项从最初的30项扩展到现在的304项;公积金、电子驾照等电子证照信息查询类别从9类增加到100类,群众办事流程进一步简化、办事时效进一步提升。
为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乌当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推出“乌忧办·企航码”“云勘验”“云坐席”等智慧服务,企业和个人办事或咨询都能“网上办、在家办”。同时,乌当区还打造“7×24小时政务服务站”,配备了不动产、税务、医保、社保等智能化设备,企业和群众可随时办理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不动产权证书打印、医保信息查询、参保证明打印、发票代开等业务。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及涉密的事项外,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全程网办事项达1369项,实现一般政务服务事项100%“全程网办”,累计办件29.3万余件,其中,线上办理22.9万余件,窗口办理6.3万件,网上办、智能办日渐成为主流。
2
大数据+医疗健康 三级医疗机构共享好药
8月22日上午,乌当区医共体总院药剂科内,医共体中心“云”药房智能审方系统响起预警声。总院临床药学组组长贺承旭连忙查看审方系统,对系统风险预警的百宜镇卫生院的处方进行人工审查,确保处方合理、准确。
“刚刚,智能审方系统警示:医生开具的处方中,有药物或与患者疾病不相关,存在超适应症用药风险。”贺承旭说,“云”药房的智能审方系统能实时警示处方中的药品冲突、剂量风险等问题,保证基层医生开方的准确性,有效规避不合理用药,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作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区,近年来,乌当区以医共体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抓手,聚焦大数据赋能,探索建设县域医共体中心“云”药房——区医共体总院牵头,通过建设1个中心“云”药房,实现对全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药品的统一管理。
“以前,乡镇卫生院各自为政,不仅要花大力气处理采购、仓储等问题,还常因采购量少、位置偏远等原因而买不到药,或对临期药品处置不当,造成资源浪费。”乌当区医共体总院药剂科负责人秦晓改介绍,“云”药房让乌当区实现“药品目录、药品供应链、药学服务、信息化平台、处方审核”的统一。根据“一县区一清单”要求,还配备了1290种药品,推动三级医疗机构共享好药,群众在村卫生室也能开到好药。
自2022年“云”药房建设以来,乌当区基层药品品种提升20%,药学服务覆盖率提升50%,处方合格率提升30%,慢性病患者规范用药率提高38%,药品配送时效缩短30%、报损金额下降80%,每年节约药品支出费用约28万元,群众满意率达94.3%。
如今,通过“大数据+医疗健康”,乌当区正悄然掀起一场基层医疗“云”变革。通过打造“云”药房大数据分析平台,在全区构建一个安全、高效、智慧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买药贵”的问题,助力健康贵州建设。
3
大数据+交通治理 群众出行更安全
近年来,乌当区将大数据、5G等新技术深度融入交通治理,通过建设交通态势感知平台、交通集成指挥平台、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平台等一系列智慧交通系统,让城市交通的“脉搏”跳动得更加安全、高效、有序。
“过去,对于交通拥堵,主要依靠民警现场处置。往往是一个路口疏通了,下一个路口又堵上了,效率不高且民警疲于奔波。”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乌当分局综合科民警张刚介绍,如今,依托智慧交通系统,实现了对全区城市道路的实时感知和宏观调控。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就能自动完成交通信号灯的智能配时,精准引导车流,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在高效治堵的同时,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精准查处也因大数据而革新。乌当分局启用的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可通过卡口监控视频实现对过往违法人员及车辆违法信息进行预警。在人员信息方面,其具备较强的人脸识别功能,能实时将驾驶人的人脸信息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无证驾驶、驾驶证被扣留期间驾驶车辆等违法行为,系统便会预警,识别准确率超过95%;在车辆信息方面,可自动查询车辆是否脱审、是否为报废车辆、是否超速行驶等信息,让交通执法愈发精准有力。
此外,面对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的交通压力,乌当分局还构建起“空地一体”的立体化巡控模式,利用警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与地面警力联动,实现实时调度、快速疏导和高效处置。同时,民警还配备了5G执法记录仪,借助5G网络高速率、低延时的特性,将现场执法画面实时回传到指挥中心,既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指导,也保障执法过程的规范透明。
“智慧交通带来的改变,已经渗透到出行服务的方方面面。”张刚说,当前,驾驶人通过“交管12123”客户端,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驾驶证补换、预约验车上牌、违法处理、事故视频快处等业务。线下还配备了智能照相体检机等智能设备,驾驶人无需到医院,通过人脸识别、多模态感知、人工智能算法、行为识别等技术,就能高效完成体检。
接下来,乌当区还将继续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深化大数据在城市各个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城市,共筑美好新生活。
■亮点点击
乌当健康医药迈入“智造”时代
8月25日,走进位于乌当区的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声隆隆,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进行包箱、码垛……一箱箱药品整装待发,即将销往全国市场。
威门药业成立于1996年12月,现有员工近400人,是一家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健康医药企业。2014年1月,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先后被认定为中国中医药百强企业、贵州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贵州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国家专利55项。
成立以来,威门药业始终坚持“大力发展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的主基调,以“一体两翼”为主战略、全力打造“品牌中药”为目标,重点研发、生产、销售治疗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截至目前,已有热淋清颗粒、金钱胆通颗粒等21个国药准字号药品。其中,热淋清颗粒年销量超2亿袋,成为拳头产品。此外,威门药业还充分发挥贵州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出威门石斛水、铁皮石斛冻干粉、天麻冻干粉等一系列药食同源的大健康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
近年来,随着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和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成为众多健康医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威门药业主动拥抱科技变革,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能效和生产智能化水平。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也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成效不显著等挑战。为此,威门药业与贵州移动于今年达成合作,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该项目重点围绕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多个板块进行数字化场景打造,实现生产、销售、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目前,项目正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
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联部长沈丽娟介绍,早在项目启动之前,威门药业就已进行多项尝试:引入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应用机械手臂,提升生产效率;打造中药材“威链云”平台,实现中药材原材料溯源管理,保证原料品质;借助线上商城、视频直播等方式,拓展大健康产品销路。“此次数字化转型完成后,生产、销售等各项数据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精准度,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沈丽娟说。
据悉,除威门药业外,位于贵州乌当健康医药产业带的健兴药业、新天药业、康心药业等一批健康医药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些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或建设数字化生产车间,或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或建设智慧物流,不断推动乌当区医药“智造”水平迈向新高。
“数”融百业,“智”兴万物。近年来,乌当区紧紧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目标,大力推进健康医药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如今,迈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乌当区健康医药企业的普遍共识与发展方向。
图①:市民在乌当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办理业务。
图②:乌当区医共体中心“云”药房智慧大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文/图
(《乌当区 让群众“烦心事”变“指尖事”》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