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精神障碍患者因疾病导致功能退化,被贴上“无法工作”的标签,隔绝在主流社会之外。然而,贵阳馨若家精康医院正通过创新“8+1”康复模式和辅助性就业实践,努力让这群患者重新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困境是全球性难题,社会偏见、药物副作用和病耻感成为他们融入职场的三重壁垒。在这样的背景下,馨若家医院的探索显得尤为珍贵。医院精神科专家介绍,传统治疗往往止步于症状控制,但患者出院后因缺乏社会支持,复发率高达60%以上。“我们发现,让患者重新获得劳动能力,是防止病情反复的关键。”该专家说。
为此,医院构建了“8+1”全程医学模式——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康复措施上,于2024年9月起正式以自身医院平台为试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增设医务社工模块,通过提供同伴支持、职业康复训练、社会适应性活动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康复信心,最终助力患者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在“8+1”模式中,医务社工不仅为患者提供个案管理、开展社工小组活动、家庭支持和就业指导,还与职能部门、企业、社区建立联动机制,打通康复与就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康复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真正的社会归属感。
在医院的康复大厅,今年45岁的患者小丽(化名)正专注地进行狼牙土豆制作。3个月前,她因精神分裂症发作失去工作能力,如今可以独立、熟练地完成小吃制作。
“患者来就医,医院会整合精神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资源,先用药物和物理治疗稳定症状,随后,医务社工就会联合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和兴趣偏好,制定个性化就业方案。”医务社工部负责人王俊杰说。
医院为患者开发辅助性就业服务岗位,覆盖了保洁协理员、护工协理员、食堂开餐协助员、手工制作员、小吃制作员等。这些岗位均经过精心设计,工作强度适中、环境压力小,且能发挥患者特长。
在这里,患者每周服务时长20小时,收入虽不高,却能逐步适应职场节奏。数据显示,参与训练的患者复发率降低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医院还联合贵阳市连心桥公益服务中心,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机制。患者出院后,社区职业康复站继续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家属通过定期课程学习如何支持患者工作。
2024年至今,馨若家精康医院累计为患者发放约5万元工资,这一数字看似微小,却承载着特殊的意义。患者李芳(化名)用首月工资为母亲买了一双棉鞋,她说:“这是我生病十年后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用。”
馨若家精康医院的探索并非孤例。在广东中山,“共建车间”模式让198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企业派驻技术人员指导生产,社区负责日常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融入、患者参与”的良性循环。江苏铜山区残联则联合福利企业,为康复期患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奖励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这些实践共同印证:精神障碍患者并非“社会负担”,而是具备潜能的劳动者。正如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的报告指出,职业康复是精神康复的终极目标,就业不仅能缓解经济压力,更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感。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
(《打破困境 彰显价值》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