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力”赋能推动返乡创业青年更好融入乡村振兴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版次:A07    作者:

杨尚钊 陈建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才超1300万人。如何让返乡青年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关键在于激发和培育其“五力”素养。动力是前进的源泉,魄力是突破的勇气,能力是成功的基础,巧力是制胜的智慧,定力是持续的保障。通过“五力”赋能,引导返乡创业青年高质量融入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动力:内生驱动为想干。一是强化情感认同引导。组织返乡创业青年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重温家乡历史文化,实地调研乡情民意,激发其对故土的深厚情怀和建设热情。更新乡情档案,定期举办乡贤座谈会,让返乡青年在情感共鸣中坚定扎根家乡的决心。二是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网络推广等方式,广泛宣传返乡创业典型,让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更多青年。同时,为优秀返乡创业青年设立相关荣誉称号,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提升返乡创业青年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三是搭建政策激励平台。深化返乡创业政策“一站式”服务窗口,整合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为青年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政策保障,让返乡青年切实感受到政策红利,增强创业信心。

魄力:改革创新为敢干。一是更新思想观念认知。定期组织返乡青年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展思想观念更新培训,帮助其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树立“乡村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强化创业交流平台,鼓励青年发声,提出创新想法。二是鼓励新业态探索。引导返乡青年在智慧农业、直播电商、低空经济、乡村旅游等新兴领域大胆尝试,支持其率先试水新业态,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乡村落地生根。三是完善容错纠错制度。建立创业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担保基金、风险补偿金等方式为创业失败承担部分损失。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业保险产品,为敢于冒险的青年提供兜底保障,让其敢想敢干、放手一搏。

能力:全面提升为能干。一是构建数字能力。建立分层次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从基础的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到高阶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形成递进式学习链条。注重培养数字化思维模式,让返乡青年学会用数据说话、用技术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创新能力。返乡创业青年要走出单一产业思维,通过轮岗体验、跨行业交流、产业链调研等活动,运用案例教学、头脑风暴、创意工坊等方式,在不同领域的碰撞融合中,培养跨界创新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三是提升实战能力。许多返乡青年创业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规模不大,亟须带一带,看一看。让成功的返乡创业者担任实战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现场教学等方式,帮助青年掌握实际经营中的核心技能。定期举办创业竞赛、技能比武和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竞争发现不足,激发潜能。

巧力:统筹协调为会干。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青年之间开展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统筹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实现抱团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构建市场对接体系。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帮助返乡创业青年直接对接终端客户,与大型商超、餐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品牌孵化中心,提供品牌设计、包装策划、营销推广等专业服务,全方位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建立校地合作转化平台,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其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等研究成果在乡村落地转化。建立技术推广服务站,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技术咨询、应用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转化成效,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定力:久久为功为久干。一是建立目标管控机制。指导返乡青年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目标分解和进度跟踪体系。定期开展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策略。二是构建心理支撑体系。建立返乡青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面临困难挫折的青年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组建返乡青年互助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增强青年的抗压能力和韧性。三是建立退出转型服务机制。对经营困难的项目提供转型指导、技能再培训和重新择业服务,通过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确保青年能够在乡村持续发展,避免因一次创业失败而重新外流,真正实现“来得了、留得住、能发展”。

总之,“五力”赋能为返乡创业青年更好融入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性的能力框架,有助于推动返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优秀青年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尚钊系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教师,陈建武系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教师。本文系2024年贵州省科协决策咨询调研课题“返乡创(就)业青年对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研究”[QKX2025-ZX-0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