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的是怎么离开这片田地,现在想的是如何守好这个家。”日前,谈及近几年家乡的变化,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返乡创业村民陈正琴感触良多。
“你看,我家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客人喜欢的民宿,周围的这些闲置房也逐渐被利用起来,变成一个个有特色的‘庄’,家乡面貌真是焕然一新!”陈正琴这番朴实的话语,正是黔陶乡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真实写照。
筑巢引凤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工作中,黔陶乡坚持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通过健全一套“合作机制”、联系一批“归雁人才”,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强磁场。具体落地中,乡党委政府牵头,主动引进具有丰富资源和运营经验的文旅带头人,邀其入乡合作示范,为村民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针对返乡创业面临的资源分散、启动困难等痛点,黔陶乡创新探索入股合作、自建自营、委托经营的多元合作机制,让有志于返乡创业的人才“回得来、留得下”。
同时,黔陶乡同步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精准对接在外能人、匠人、贤人,通过“政策礼包+乡情感召”双线发力,提供全周期“一站式”创业服务,形成强大人才回引合力。
返乡人才陈一莹、陈一乐两姐妹表示,得知乡里打造“百庄黔陶”,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和支持,她们下决心回乡。家乡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她们带着深耕二十余年的茶艺技艺,毅然返乡投身赵司贡茶产业的发展。
精准赋能开辟人才创业“快车道”
为有效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黔陶乡聚焦“育用结合”,通过品牌整合与系统培育,为返乡人才搭建实践舞台。
黔陶乡七个村“1+1”混合所有制公司联合成立联村公司,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成立百庄黔陶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同时,以“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运营”整合分散资源,构建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平台,让返乡创业项目告别“单打独斗”,在聚力发展中形成“百庄黔陶”品牌矩阵。
此外,该乡紧扣发展实际需求,开办“乡村夜校”,设置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民宿管理、新媒体宣传等课程,采取“专家授课+能人分享”“理论+实践”多元教学模式,系统提升人才的实操能力与经营水平。
“夜校的培训非常‘解渴’,让我对民宿管理的标准化运营和品牌营销有了全新认识。”陈正琴说,在平台赋能下,她成功将旧宅改造为符合“百庄”标准的精品民宿,成为品牌矩阵中的亮点项目。
截至目前,夜校已累计授课16期,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如春笋般涌现。
深度融合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人才与产业的“化学反应”,正推动黔陶乡农业、文旅与艺术在田野乡间交织共融。
传统农业与现代业态在此碰撞,衍生出精品民宿、农事体验、窑烤面包、茶艺研习、“陶咖”等新业态,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土生土长、留学归来的村里孩子周子玲,将艺术创意与乡村底蕴相融合,打造出“村影”“村音”等“村字号”艺术活动,为“百庄黔陶”注入持续活力与多元文化内涵。
“黔陶·稻田艺术展”将稻雕艺术、现代舞、音乐会植入田野,让农耕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跨界对话。
截至目前,黔陶乡已建成特色院落54栋,提供床位400余张,入住率持续满载,其中“一号庄”开业百天营收即破百万。
据统计,2025年,黔陶乡接待游客量超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其中,“百庄黔陶”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解决村民就业1100余人次。
“人才引领、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良性循环正在这片热土上生动上演。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田园”变“家园” “旧楼”成“百庄”》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