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集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11月10日        版次:A07    作者: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既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又是加快经济转型跃升的“助推器”“动力源”。唯有把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才能有的放矢。

构建以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的“钢筋铁骨”。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起来,实体经济的“脊梁”才能挺起来。要在“固本升级”上求突破,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巩固提升优势行业全球地位,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要在“创新育新”上优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让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要在“提质扩容”上见实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增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刘永飞 学习时报

解决急难愁盼不能“撒胡椒面”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必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实事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并不意味着要“撒胡椒面”。精准是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精准的前提是知情。在民生诉求日益多样、民生问题日趋复杂的今天,民生工作“面”更广、“点”更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沉到基层,才能摸清“真需求”。

坚持精准施策,核心在于处理好“普惠”与“特惠”、“量力”与“尽力”的关系。一方面,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方向,筑牢民生底线;另一方面,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特定领域短板,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倾斜的政策措施,实现“特惠”与“普惠”的有机结合。同时,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避免吊高胃口、不可持续;又要尽力而为,集中力量抓好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对于共性需求,要善于从体制机制层面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对于个性化难题,要探索建立“点对点”帮扶机制,提供定制化服务。

潘令麒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