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战争史》:

一本书了解战争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8月02日        版次:A07    作者:

  但凡讲战争和兵法,似乎都绕不开《孙子兵法》。新出版的《图解战争史》一书也不例外。该书作者、英国作家兼历史学家蒂姆·纽瓦克从《孙子兵法》的一句话说起:“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翻译成白话文,即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合适的战略战术,这确实是制敌取胜的关键。作者认为,交战之时,蛮力并不是制胜因素,战斗者的机智、审时度势和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优势。天才军事家总是不惧劣势,屡出奇招,智胜对手,这种顽强的精神、灵活的策略,构成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

  《图解战争史》一书,正是以“取胜”为核心线索,来梳理和解读战争史。

  该书首先介绍战争的具体过程和相关规则,包括武装冲突中繁琐的细节,旨在揭示战争中各种要素的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为此,作者广泛考察了武器系统、指挥结构、后勤、组织、通讯、士兵的招募和训练、军队类型等战争要素,以及配置这些要素的方式方法。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战争的发展演变“进化史”。

  战争起源于人类文明形成之前。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大猩猩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看到人类远古战争的大致原型。但是,猩猩群体之间的斗争,不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有组织的冲突。而人类这一物种发展到部落阶段时,其组织能力远远超过大猩猩。因此,人类部落能够发起成千上万人参与的有组织的冲突。也就是说,在智人的认知能力足以创造族群标记时,部落战争就随之出现了。考古发现表明,在大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创造力爆发,视觉艺术空前繁荣。显然,那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保守估计,部落战争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那以后人类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各群体之间的冲突成为常态,这种冲突也是引起文化变革的重要因素。

  即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军事的重要性依然首当其冲。正如《左传》中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同的兵种逐次登场: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650年),马拉战车投入使用,士兵能够借助战车作战;铁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纪律严明的步兵、首批骑兵、首批有效的攻城装备出现,战士开始尝试使用多种武器联合作战。公元前7世纪,希腊将领麾下出现重装步兵。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重装骑兵出现,大型投石机也隆重登场。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吸收了所有上述元素,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军力。直至火药将战争史由“冷兵器时代”推入“热兵器时代”,继而工业时代的产物如电报、铁甲战舰和蒸汽火车进入军事领域,战争的形态迎来重大革新。军事历史学家据此得出结论,美国南北战争堪称第一次现代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普通士兵也用上了步枪(即来复枪),步枪枪管内壁刻有膛线,其射程之远、射击精度之高,远胜前代。人类战争史最终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发生质变,进入现代战争阶段。

  其次,该书还从“进攻的矛”与“防守的盾”这一视角,解读了军事史的进程。人们研制武器,以攻克最先进最坚实的盔甲,而盔甲也一直在升级换代,以抵御新式武器。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这种靠技术驱动的军备竞赛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介绍了历代能工巧匠研发并改进的诸多武器,它们不仅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些更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不过,武器系统并非本书的全部内容。新式武器的出现,催生了兵种的变革。战士必须有盔甲护体,以降低风险,避免伤亡,但防护也得有度,否则就不能有效地使用武器发动进攻;此外,装备成本也是人们必须考虑的因素。比如,弓箭手不宜身披重甲,否则拉弓射箭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再者,战场上必须有成千上万的弓箭手协同作战才具有杀伤力,但是若为这些人都配备最高档的全副铠甲,那开销就太大了,根本不现实。弓箭手这一兵种的优势是轻盈灵活,可以从普通人中招募。相比之下,骑兵属于突击兵种,他们需要重装铠甲护体。骑兵是昂贵的兵种,只能从社会上富有的阶层中招募,因为他们必须财力雄厚,才能自行购置装备。

  简言之,所有的军队都由轻装和重装兵种混合而成,面对不同战况,要采用不同的战术发挥各自优势,方能制敌取胜。所谓战术,指的是交战之时军力和装备部署之术。历史上的名将要么能改变传统战术,大胆布局,推陈出新;要么能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战术,出奇制胜。为帮助读者理解军事发展史,本书忠实记录了世界各地战术的重大变化。

  总之,全书文字结构清晰,术语表述深入浅出,堪称战争学的“百科全书”。此外,书中还有海量插图,作者以最直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军队和战士个体群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