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集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8月19日        版次:A07    作者:

  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在辩证统一中共同前进。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没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就是无源之水,只有把经济建设搞好,社会建设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还要看到,社会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后顾之忧,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又能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还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建设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要寻求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结合点,聚焦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让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

  鲍文涵 人民日报

  

  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多重效益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有效破除,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仍面临一些堵点难点,既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实践突破,更需要深化改革。一是生态产品界定度量存在障碍,二是生态产品规模化供给能力不强,三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支撑保障存在短板。

  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与考核机制,二是不断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三是持续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四是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保障机制。

  俞海 光明日报